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黄土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意义

被引:44
作者
徐树建
潘保田
高红山
王均平
管清玉
胡春生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粒度; 敏感组分; 风成沉积; 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及河南西部等6个剖面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的黄土-古土壤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各剖面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主要分为粗细两个组分,并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同的沉积学意义。敏感组分主要受物源和沉积后成壤作用的影响:冰沟和罗家湾剖面可能受源区的影响更大而使敏感组分偏粗,暖和湾和扣马剖面可能由于后期风化的影响较大而使敏感组分偏细。对扣马剖面末次冰期旋回堆积的L1和S1的粒级-标准偏差分析表明,L1的敏感组分与全剖面相似;而S1的敏感组分与全剖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成壤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8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东海内陆架泥区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J].
肖尚斌 ;
李安春 .
沉积学报, 2005, (01) :122-129
[2]   河南扣马黄河最高级阶地古地磁年代及其对黄河贯通时代的指示 [J].
潘保田 ;
王均平 ;
高红山 ;
管清玉 ;
王勇 ;
苏怀 ;
李炳元 ;
李吉均 .
科学通报, 2005, (03) :255-261
[3]   黄土高原古土壤成土过程的特异性及发生学意义 [J].
胡雪峰 ;
鹿化煜 .
土壤学报, 2004, (05) :669-675
[4]   参数模型在壤土类土壤颗粒大小分布中的应用 [J].
刘建立 ;
徐绍辉 ;
刘慧 ;
郭飞 .
土壤学报, 2004, (03) :375-379
[5]   呼伦贝尔沙地沙丘砂来源的定量分析——逐步判别分析(SDA)在粒度分析方面的应用 [J].
韩广 ;
张桂芳 ;
杨文斌 .
地理学报, 2004, (02) :189-196
[6]   石灰土物质来源的判别──以黔北、黔中几个剖面为例 [J].
刘秀明 ;
王世杰 ;
冯志刚 ;
孙承兴 .
土壤, 2004, (01) :30-36
[7]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 [J].
秦小光 ;
蔡炳贵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2003, (01) :31-39
[8]   边缘海陆源物质中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初步分析 [J].
孙有斌 ;
高抒 ;
李军 .
科学通报, 2003, (01) :83-86
[9]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J].
汪海斌 ;
陈发虎 ;
张家武 .
中国沙漠, 2002, (01) :21-26
[10]   中原邙山黄土及最近200ka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 [J].
吴锡浩 ;
蒋复初 ;
肖华国 ;
薛滨 ;
孙东怀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