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特征与龙门山隆升的关系

被引:23
作者
王焕 [1 ]
李海兵 [1 ]
司家亮 [1 ]
黄尧 [2 ]
机构
[1]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映秀-北川断裂带; 结构; 隆升; 龙门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2008年汶川地震(MW7.9)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上,并沿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产生约270km和80km的不同性质的地表破裂带。断裂岩是断裂活动的产物,是断裂带的物质组成,其结构特征记录了断裂活动演化的历史。本文以汶川地震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带中虹口八角庙地区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研、显微结构及XRD分析等,识别出映秀-北川断裂带由五个次级单元组成,分别为:碎裂岩带、黑色断层泥和角砾岩带、灰色断层角砾岩带、深灰色断层角砾岩带以及断层泥和角砾岩带。断裂岩组合显示映秀-北川断裂带具有多核断裂结构特征。映秀-北川断裂带在地表出露的宽度约为240m,岩心中厚度约为105m,碎裂岩、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在地表及岩心中均发育,而假玄武玻璃仅在地表碎裂岩部分出现。汶川地震主滑移带斜切了映秀-北川断裂带,不完全沿袭古地震滑移带,暗示汶川地震断裂带与映秀-北川断裂带可能不是同一个断裂体系。通过断裂岩的研究确定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存在着摩擦熔融、热增压、动态润滑和机械润滑等多种断裂滑移机制。低温热年代学的研究推断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形成时代为15~10Ma,自形成以来,映秀-北川断裂带的长期活动控制着龙门山的快速隆升。断裂带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带,可能与龙门山不同的隆升速率期有着一定的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048 / 206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龙门山晚三叠世软沉积物变形与印支期构造运动 [J].
乔秀夫 ;
郭宪璞 ;
李海兵 ;
苟宗海 ;
苏德辰 ;
唐哲民 ;
张伟 ;
杨光 .
地质学报, 2012, 86 (01) :132-156
[2]  
Internal structure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t Hongkou outcrop,Sichuan,China,that caused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J]. Tetsuhiro Togo,Toshihiko Shimamoto.Earthquake Science. 2011(03)
[3]   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特征、最大滑移量及构造意义 [J].
李海兵 ;
司家亮 ;
付小方 ;
邱祝礼 ;
李宁 ;
JVander Woerd ;
裴军令 ;
王宗秀 ;
侯立玮 ;
吴富峣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387-402
[4]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belt[J]. WANG ErChie.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9(05)
[5]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J].
王萍 ;
付碧宏 ;
张斌 ;
孔屏 ;
王刚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131-139
[6]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J].
刘静 ;
张智慧 ;
文力 ;
孙杰 ;
邢秀臣 ;
胡古月 ;
许强 ;
Paul TAPPONNIER ;
曾令森 ;
丁林 ;
刘延乐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707-1722
[7]   映秀-北川断裂的地表破裂与变形特征 [J].
李勇 ;
周荣军 ;
Alexander LDENSMORE ;
闫亮 ;
Nicholas RICHARDSON ;
董顺利 ;
Michael AELLIS ;
张毅 ;
何玉林 ;
陈浩 ;
乔宝成 ;
马博琳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88-1706
[8]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J].
李海兵 ;
付小方 ;
Jrme VAN DER WOERD ;
司家亮 ;
王宗秀 ;
侯立玮 ;
邱祝礼 ;
李宁 ;
吴富峣 ;
许志琴 ;
Paul TAPPONNIER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23-1643
[9]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J].
李海兵 ;
司家亮 ;
潘家伟 ;
邱祝礼 ;
孙知明 ;
裴军令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1968-1991
[10]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2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