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族群与民族走廊——“古苗疆走廊”的形成及其影响

被引:17
作者
曹端波
机构
[1]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古苗疆走廊; 国家; 族群;
D O I
10.15958/j.cnki.gdxbshb.2012.05.016
中图分类号
C951 [民族起源、发展、变迁];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古苗疆走廊"作为中国南方东西向的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中国内地进入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通道,其形成是中国各族群长期互动和中国经济、政治结构变革的结果。"古苗疆走廊"成因具有多元性:民族生态分布、西南民族贸易与区域市场、南方稻作水利田发展、国家力量的渗入、西南的经济开发与移民等。"古苗疆走廊"的提出,有助于了解明清以来中国西南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以及地域社会在这一进程中的应对;并扩大研究视野,即将各民族研究与跨族群、跨区域的整体研究相结合,作为西南非汉族群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与中国内地的大通道,而且是西南与全球经济连接的纽带。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 [J].
杨志强 ;
赵旭东 ;
曹端波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 22 (02) :1-13+147
[2]   从“苗”到“苗族”——论近代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 [J].
杨志强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 31 (06) :1-7
[3]   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 [J].
李绍明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3) :1-3
[4]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J].
李星星 .
中华文化论坛, 2005, (03) :124-130
[5]   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 [J].
古永继 .
贵州民族研究, 2003, (01) :135-141
[6]   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地理演变 [J].
蓝勇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 (01) :107-118+66
[7]   贵州的古城 [J].
王东民 .
贵州文史丛刊, 1989, (04) :128-133+65
[8]   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 [J].
费孝通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03) :2-6
[9]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J].
费孝通 .
中国社会科学, 1980, (01) :147-162
[10]  
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M].李中清; 著.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