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不同含硫物质硫同位素组成及H2S成因探讨

被引:15
作者
谢增业 [1 ]
李志生 [2 ]
黄志兴 [3 ]
王晓波 [1 ]
马成华 [2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3]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
关键词
硫同位素; 实验; 单质硫; 硬石膏; 黄铁矿; 天然气; H2S;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8.02.010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1995年川东北地区渡1井在飞仙关组获得高产的高含硫天然气以来,相继在该地区的罗家寨、滚子坪、渡口河、铁山坡、七里北、普光等构造发现高含硫大中型气田和含气构造,这些构造中的H2S含量一般分布在9%~17%之间。飞仙关组天然气中H2S的δ34S值主要分布在+10.3‰~+13.7‰之间,地层中硬石膏的δ34S值则分布在+11.0‰~+26.1‰之间,即天然气的δ34S值比硬石膏的δ34S值轻。针对不同含硫物质生成H2S的硫同位素分馏特征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硫化亚铁与盐酸反应,硫磺、硫酸钙分别与正己烷反应,泥灰岩加热生成H2S等,实验结果表明,无机反应生成的H2S的δ34S值均比反应物的重。理论上,在硫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H2S的反应过程中,S2-和H+通过离子的碰撞方式形成的34S2-与H+结合形成H2S的稳定性比32S2-与H+结合形成H2S的稳定性高。由此推测,若天然气中的H2S是由地层中硬石膏与烃类的反应生成的,那么H2S的δ34S值应该比硬石膏中的δ34S值重。综合各种因素认为单质硫与烃类的反应可能是川东北飞仙关组H2S形成最主要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87 / 19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四川盆地H2S的硫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探讨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戴金星 .
地球化学, 2006, (04) :432-442
[2]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高硫化氢气藏成因探讨 [J].
张奎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2) :47-49+106
[3]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含H2S天然气TSR成因的同位素证据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戴金星 ;
李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1) :1037-1046
[4]   沉积盆地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评述 [J].
蔡春芳 ;
李宏涛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10) :1100-1105
[5]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气藏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 [J].
马永生 ;
傅强 ;
郭彤楼 ;
杨凤丽 ;
周祖翼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5) :35-41
[6]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J].
谢增业 ;
田世澄 ;
李剑 ;
胡国艺 ;
李志生 ;
马成华 .
地球化学, 2004, (06) :567-573
[7]   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的形成及其分布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李剑 ;
金强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3) :18-21
[8]   科学安全勘探开发高硫化氢天然气田的建议 [J].
戴金星 ;
胡见义 ;
贾承造 ;
方义生 ;
孙志道 ;
魏伶华 ;
袁进平 ;
杨威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2) :1-4
[9]   甲烷和固态硫酸钙的热化学还原反应模拟实验初步研究 [J].
岳长涛 ;
李术元 ;
丁康乐 ;
钟宁宁 .
地球化学, 2003, (06) :601-605
[10]   四川盆地三叠纪海相沉积石膏和卤水的硫同位素研究 [J].
林耀庭 .
盐湖研究, 2003, (0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