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w7.9级地震同震断层陡坎类型与级联破裂模型

被引:8
作者
于贵华 [1 ]
徐锡伟 [1 ]
Yann Klinger [2 ]
刁桂苓 [3 ]
陈桂华 [1 ]
冯向东 [3 ]
李陈侠 [4 ]
朱艾斓 [5 ]
袁仁茂 [1 ]
郭婷婷 [1 ]
谭锡斌 [1 ]
安艳芬 [1 ]
孙鑫喆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活动断层研究中心
[2]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地球科学院
[3] 河北省地震局
[4]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5] 上海地震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断层分段; 级联破裂; 龙门山冲断裂带;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3 [地震观测];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段形成了两条NE向和一条NW向逆冲走滑型地表破裂。依据同震地表陡坎形态特征,将其分为8种类型:逆断层陡坎、上盘垮塌陡坎、挤压推覆陡坎、右旋挤压推覆陡坎、断层相关褶皱陡坎、后冲挤压陡坎、上冲叠覆陡坎和局部正断层陡坎。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由以逆冲为主的映秀破裂段和兼具逆冲、右旋走滑的北川破裂段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破裂段分别对应于Mw7.8与Mw7.6级地震事件;它们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分别对应于Mw7.5、Mw7.7、Mw7.0和Mw7.5等4个次级事件的4个次级破裂段。这些次级破裂段的级联破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汶川地震的持续时间长达110 s。余震震源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倾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变缓,且从西南向北东逐渐变陡可以用来解释走滑分量增加的成因。此次大地震还表明,沿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抬高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地壳挤压缩短,而不一定是下地壳物质流动和膨胀引起上地壳的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8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1]  
Co-seismic thrusting rupture and slip distribution produced by the 2008 M 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J] . Aiming Lin,Zhikun Ren,Dong Jia,Xiaojun Wu.Tectonophysics . 2009 (3)
[12]  
Coseismic surface-ruptures and crustal deformations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Mw7.9, China[J] . Hao, Ken Xiansheng,Si, Hongjun,Fujiwara, Hiroyuki,Ozawa, Taku.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2009 (11)
[13]  
Evidence for an earthquake barrier model from Mw<ce:hsp sp="0.12"/>~<ce:hsp sp="0.12"/>7.8 Kokoxili (Tibet) earthquake slip-distribution[J] . Y. Klinger,R. Michel,G.C.P. King.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6 (3)
[14]  
Active Tectonics Map of China. Deng Q D,Ran Y K,Yang X P,et al. Seismological Press . 2007
[15]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localization of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and buildingdamages associated with the Wenchuan 8.0 earthquake. Yu G H,Xu X W,Chen G H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 2009
[16]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J].
滕吉文 ;
白登海 ;
杨辉 ;
闫雅芬 ;
张洪双 ;
张永谦 ;
阮小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385-1402
[17]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18]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白沙河段破裂及其位移特征 [J].
何宏林 ;
孙昭民 ;
魏占玉 ;
董绍鹏 ;
高翔 ;
王世元 ;
王纪强 .
地震地质, 2008, (03) :658-673
[19]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J].
杨晓平 ;
冯希杰 ;
戈天勇 ;
宋方敏 ;
师亚芹 ;
刘玉法 .
地震地质, 2008, (03) :644-657
[20]   汶川M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J].
朱艾斓 ;
徐锡伟 ;
刁桂苓 ;
苏金蓉 ;
冯向东 ;
孙晴 ;
王亚丽 .
地震地质, 2008, (03) :75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