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标志性文化研究——以大运河苏北段为例

被引:4
作者
王娜
郑孝芬
机构
[1]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大运河城市; 生态民俗; 标志性文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7 [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60207 ;
摘要
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标志性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精髓,是地域特色文化的重大载体。近代以来随着大运河运输功能的衰退,大运河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审视城市文化变迁的过程,以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其习俗传统为着眼点,提炼出体现地方社会生活整体特征、当地民众生存智慧和发展能力的标志性文化特征,并从标志性文化产生的生态本源、传承通路、发展格局三方面入手,揭示当前标志性文化建构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现代化重构的基本模式与主要动力,可以为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体现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标识性特色提供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环境、心态与城市衰落——生态民俗视角下的近代淮安 [J].
王娜 .
民俗研究, 2015, (05) :89-97
[2]   从“一般民俗志”到“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 [J].
覃琮 .
广西民族研究, 2009, (03) :40-46
[3]   民俗志的学术定位和书写 [J].
蔡磊 .
西北民族研究, 2009, (01) :143-151+142
[4]   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 [J].
马广海 .
社会科学, 2008, (10) :66-73+189
[6]  
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N]. 郑晋鸣.光明日报. 2017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