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熊耳山蚀变断层岩型金矿床成因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8
作者
邵世才
汪东坡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开放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所贵阳,北京
关键词
矿源层; 稳定同位素; 改造型金矿床; 河南;
D O I
10.16509/j.georeview.1994.06.007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P59 [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70902 ;
摘要
本文通过太华群、熊耳群和燕山期花岗岩等地质体的含金性评价,认为熊耳山蚀变断层岩型金旷床的金等成矿元素大多来自太华群,且太华群是主要的矿源层。对矿床的硫、铅、氢、氧和碳同位素的研究表明,硫、铅及碳等成矿物质源于太华群,而成矿流体则主要为大气降水,可能有少量岩浆水的加入。结合晚太古代至元古宙的区域变质作用、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和成矿时代,作者认为该类金矿床是一种复杂的改造型矿床,想必金是在区域变质基础上先形成“矿胚”,大概经燕山期循环大气降水的改造、活化和转移,最后在断层破碎带内沉淀成矿。
引用
收藏
页码:520 / 52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试论小秦岭金矿带成矿的物质条件 [J].
邵世才 ;
何绍勋 .
地质与勘探, 1993, (04) :1-6+32
[2]   从包裹体研究探索太古代一些金矿的成矿机理 [J].
卢焕章 .
矿物学报, 1991, (04) :289-297
[3]   中朝准地台原生金矿铅同位素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J].
马振东 .
地球科学, 1988, (04) :395-402
[4]  
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一地质调查队,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