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构造带中段早白垩世盆地特征

被引:9
作者
张英利 [1 ]
孟庆任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关键词
燕山构造带; 早白垩世; 沉积过程; 盆地演化;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8.04.012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燕山构造带中段主要包含3个早白垩世盆地,即滦平盆地、凤山盆地、石人沟盆地。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相分析、古水流的恢复以及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研究,认为燕山构造带中段早白垩世盆地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火山喷发阶段、中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晚期填平阶段。早期发育强烈的火山作用,形成以酸性火山岩为主的张家口组;中期盆地主体呈半地堑状,受单一边界主断层控制,盆地相互独立,盆地边缘以冲积扇砾岩和扇三角洲砂岩、砾岩沉积为主,盆地中心为湖泊细粒沉积。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于北部和/或西部的变质岩基底。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边界正断层的控制,断层下盘基底岩石的抬升与盆地边界正断层活动相关,从而成为盆地主要的物源区。
引用
收藏
页码:604 / 61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河北省岩石地层[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编著, 1996
[12]  
Typical basin-fill sequences and basin migration in Yanshan, North China[J] . Zhong Li,Shaofeng Liu,Jinfang Zhang,Qingchen Wang.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 2004 (2)
[13]   河北滦平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扇三角洲发育的控制作用 [J].
武法东 ;
陈永进 ;
李寅 ;
焦养泉 .
现代地质, 2000, (02) :179-184
[14]   燕山式板内造山带基本特征与动力学探讨 [J].
宋鸿林 .
地学前缘, 1999, (04) :309-316
[15]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J].
马寅生 ;
崔盛芹 ;
吴淦国 ;
吴珍汉 ;
朱大岗 ;
李晓 ;
冯向阳 .
地球学报, 1999, (04) :385-391
[16]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313-318
[17]   燕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陆内造山作用关系 [J].
朱大岗 ;
吴珍汉 ;
崔盛芹 ;
吴淦国 ;
马寅生 ;
冯向阳 .
地质论评, 1999, (02) :163-172
[18]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J].
赵越 .
地质论评, 1990, (01)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