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54
作者
张长厚 [1 ]
张勇 [2 ]
李海龙 [2 ]
吴淦国 [1 ]
王根厚 [2 ]
徐德斌 [2 ]
肖伟峰 [3 ]
戴凛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逆冲断层; 厚皮构造; 伸展构造; 燕山; 北京西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集中分布于三个NE向带状区域中,三个带状区域的间隔约为60km,延伸长度自东向西依次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逆冲构造发育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的北界为“内蒙地轴”南缘断裂西段,南西界与中元古代早期古盆地构造边界一致,东南部边界则与华北克拉通基底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部碰撞造山带的东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构造具有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的薄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NW,逆冲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140~130Ma。逆冲后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在主要逆冲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先存构造薄弱带。先存构造薄弱带在有利区域构造应力和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构造活化,可能是燕山板内构造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主要逆冲变形前后均有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构造-岩浆时空组合表明,收缩构造造成地壳加厚及由此引发的深部地壳重熔,难以作为统一的机制对这些特征进行合理阐释,需要有其他方式的深部热物质与能量的参与。北京西山霞云岭—长操、教军场—大安山以及马兰—胡林等逆冲断层,是一个统一的大规模的逆冲构造的不同组成部分,具典型、连续的断坪-断坡结构,它形成于髫髻山组(148~146Ma)之后、南窖闪长岩(128Ma)侵入之前,而不是“印支期(或更早)”,它与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构成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区域性的NW-SE向收缩构造作用及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上覆岩席的构造加载,可能是北京西山的蓝晶石带和硬绿泥石带为代表的高压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构造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83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燕山陆内造山作用的深部制约因素 [J].
邵济安 ;
何国琦 ;
张履桥 .
地学前缘, 2005, (03) :137-148
[2]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J].
邓晋福 ;
赵国春 ;
苏尚国 ;
刘翠 ;
陈亦寒 ;
李芳凝 ;
赵兴国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02) :157-165
[3]   渤海湾盆地基岩地质图及其所包含的构造运动信息 [J].
漆家福 ;
杨桥 ;
陆克政 ;
周建勋 ;
王子煜 .
地学前缘, 2004, (03) :299-307
[4]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J].
翟明国 ;
孟庆任 ;
刘建明 ;
侯泉林 ;
胡圣标 ;
李忠 ;
张宏福 ;
刘伟 ;
邵济安 ;
朱日祥 .
地学前缘, 2004, (03) :285-297
[5]   华北燕山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 [J].
邓晋福 ;
苏尚国 ;
赵国春 ;
刘翠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15-323
[6]   北京云蒙山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刘翠 ;
邓晋福 ;
苏尚国 ;
肖庆辉 ;
罗照华 ;
王启航 ;
许立权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4, (02) :141-146
[7]   冀西北晚侏罗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构造环境 [J].
邵济安 ;
孟庆任 ;
魏海泉 ;
张履桥 ;
王佩瑛 .
地质通报, 2003, (10) :751-761
[8]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苏尚国 ;
赵海玲 ;
莫宣学 ;
肖庆辉 ;
周肃 ;
刘翠 ;
赵国春 .
地学前缘, 2003, (03) :41-50
[9]   北京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以十三陵—龙庆峡—八达岭路线观察为基础 [J].
崔盛芹 ;
吴珍汉 ;
马寅生 ;
李锦蓉 ;
易明初 ;
赵越 ;
吴淦国 ;
朱大岗 ;
冯向阳 .
地质力学学报, 2003, (03) :201-219
[10]   冀北早白垩世火山-沉积作用及构造背景 [J].
邵济安 ;
张履桥 ;
储著银 .
地质通报, 2003, (06) :3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