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答责基准下骗取贷款行为的出罪认定

被引:5
作者
高诚刚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骗取贷款行为; 被害人自我答责; 贷款安全; 出罪;
D O I
10.14134/j.cnki.cn33-1337/c.2017.01.007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骗取贷款行为刑法规制成效不容乐观,亟待反思与完善。在类型化梳理骗取贷款行为司法判例作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倡在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指导下对骗取贷款行为适时考虑对借款人予以出罪,相应追究贷款人自身的法律责任。消极责任主义和实质刑法解释学的刑事法治立场可为这一举措提供理论上的助益。实践中应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作目的性限缩解释以确保在自我答责下实现借款人出罪与贷款人归责的合理性,而不可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该举措旨在寻求平衡与协调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借贷利益关系的有效路径以切实解决融资难等实际问题,进而既全面有效保护借贷双方法益,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与协调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国银行业:风险可控 未来可期.[N].张末冬;.金融时报.2016,
[2]  
银行内部人员知情能否否定手段的欺骗性.[N].彭志娟;陈颖;.检察日报.2016,
[3]  
刑法总论教科书.[M].金霍伊泽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  
刑法学的新发展.[M].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   骗取贷款罪司法认定的误识与匡正 [J].
孙国祥 .
法商研究, 2016, 33 (05) :50-57
[6]   合同诈骗罪的特殊类型之“两头骗”:定性与处理 [J].
陈兴良 .
政治与法律, 2016, (04) :39-51
[7]   刑法中自我答责的基本原理 [J].
马卫军 .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6, 29 (02) :44-50
[8]   行政犯处罚的反思与限定 [J].
李至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6, (01) :3-17
[9]   被害人怀疑对诈骗罪认定影响研究 [J].
黎宏 ;
刘军强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 (06) :56-69
[10]   企业犯罪预防中合规计划制度的借鉴 [J].
李本灿 .
中国法学, 2015, (05) :17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