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76
作者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韩涛
机构
[1]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施氮; 早稻; 氮素利用; 产量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3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使每穗粒数降低,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施氮量以225kghm-2为宜;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
引用
收藏
页码:1409 / 14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宋桂云 ;
徐正进 ;
贺梅 ;
张喜娟 ;
陈温福 ;
张文忠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04) :44-48
[2]   氮肥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郑克武 ;
邹江石 ;
吕川根 .
作物学报, 2006, (06) :885-893
[3]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N素营养对FACE响应的研究 [J].
黄建晔 ;
杨洪建 ;
杨连新 ;
王余龙 ;
朱建国 ;
刘红江 ;
董桂春 ;
单玉华 .
作物学报, 2004, (12) :1237-1243
[4]   水稻生长及其体内C、N、P组成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和N、P施肥的响应 [J].
谢祖彬 ;
朱建国 ;
张雅丽 ;
马红亮 ;
刘钢 ;
韩勇 ;
曾青 ;
蔡祖聪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0) :1223-1230
[5]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 [J].
朱兆良 .
土壤与环境, 2000, (01) :1-6
[6]   早籼稻有效茎与无效茎碳素营养的比较研究 [J].
蒋彭炎 ;
洪晓富 ;
徐志福 ;
倪竹如 .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04) :211-216
[7]   杂交早稻吸氮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初步研究 [J].
石庆华 ;
潘晓华 ;
钟旭华 ;
郭进耀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1) :18-24
[8]   论高产稻作的几个基本生物学规律 [J].
蒋彭炎 .
作物杂志, 1988, (0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