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多种矿产的耦合成矿特征

被引:49
作者
陈刚
李向平
周立发
李书恒
李向东
章辉若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陕西西安,陕西西安,陕西西安,陕西西安,陕西西安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事件; 多种能源矿产; 耦合共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的盆地动力学问题正在成为地质学家期待解决的前缘科学问题。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古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基础上发育形成的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盆地,盆地构造与多种能源矿产时空配置关系的研究表明,油-气-煤-铀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虽然赋存于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和古生界至中生界的不同地质层位,但它们在空间分布和成矿时间上却表现出相互关联,共存富集的统一性,促使它们统一成矿、共存定位的峰值时代主要发生在盆地重大变革的燕山中晚期(140~120Ma±)和后期改造过程的早喜山期(60Ma±),明显受控于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关键时期的构造转换及其耦合成矿作用。因此,探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古构造面貌、关键变革时期的构造应力场环境及其叠加转换关系,有助于客观认识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可能受控的统一构造动力学环境及其耦合成矿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535 / 54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鄂尔多斯深盆气与铀矿化关系初探 [J].
张如良 .
铀矿地质, 2004, (04) :213-218+234
[2]   地球系统科学与成矿学研究 [J].
翟裕生 .
地学前缘, 2004, (01) :1-10
[3]   中国西北叠合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 [J].
汤良杰 ;
贾承造 ;
金之钧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3, (S1) :118-124
[4]   中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J].
夏毓亮 ;
林锦荣 ;
刘汉彬 ;
范光 ;
侯艳先 .
铀矿地质, 2003, (03) :129-136+160
[5]   构造体制转换的温度场效应及其耦合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 [J].
席先武 ;
杨立强 ;
王岳军 ;
邓军 ;
林舸 ;
王建平 ;
雷小青 .
地学前缘, 2003, (01) :47-55
[6]   沉积体系分析与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讨论——以鄂尔多斯中新生代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J].
吴仁贵 ;
陈安平 ;
余达淦 ;
祝民强 ;
周万蓬 .
铀矿地质, 2003, (02) :94-99
[7]   可地浸型铀矿床的形成模式和在中国的找矿前景 [J].
陈肇博 ;
赵凤民 .
国外铀金地质, 2002, (03) :127-133
[8]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成矿作用 [J].
翟裕生 ;
吕古贤 .
地球学报, 2002, (02) :97-102
[9]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J].
李思田 .
地学前缘, 2000, (03) :1-9
[10]   铀—油相伴性探讨 [J].
李怀渊 ;
张守鹏 ;
李海明 .
地质论评, 2000, (04) :35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