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峡谷北段保德-府谷地区唐县面上冲积物的特征及其地貌意义

被引:17
作者
王小燕 [1 ]
邱维理 [1 ]
张家富 [2 ]
李容全 [1 ]
周力平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晋陕峡谷北段; 保德-府谷地区; 黄河; 唐县面; 沉积分析; 河流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 [地貌学(地形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晋陕峡谷是研究黄河演化的关键河段之一,许多学者对晋陕峡谷以及黄河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特别是晋陕峡谷区唐县面上是否存在古黄河沉积物以及唐县面是否属于黄河阶地,学术界尚存在不同见解。本文以晋陕峡谷北段保德-府谷地区唐县期基岩侵蚀面上18个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为基础,在各露头剖面砾石层及现代黄河中采集21个样品进行砾石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保德-府谷地区存在与现代黄河峡谷延伸方向一致的唐县期基岩宽谷,其形成时代至少在8.0Ma之前。唐县期宽谷底部各剖面砾石成分复杂性指数大多高于1.5,平均磨圆度接近2或在2以上,以次圆和圆为主,但磨圆度方差在0.5以上,砾石中远源组分比例大,具有长距离搬运和来源丰富的特征,由此推断该地区在中新世中期已经存在一条规模较大的河流,是现代黄河贯穿之前的一部分,即古黄河。晋陕峡谷的下切使唐县期宽谷高出现代河面约170m,成为该地段黄河的最高一级阶地。该地区红土层中下部的砾石透镜体,砾石成分简单,复杂性指数在1左右,磨圆普遍较差,除个别剖面,平均磨圆度都在1.5以下,以次棱角状为主,且不同砾石磨圆程度相差不大,磨圆度方差在0.32以下,具有近源堆积的特点,应该是来自河谷两侧支流的洪积物。
引用
收藏
页码:715 / 7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黄河中游晚新生代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D].王均平.兰州大学.2006, 09
[2]   新生代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地貌分异与黄河形成的控制作用 [J].
袁宝印 ;
汤国安 ;
周力平 ;
郝青振 ;
李发源 ;
陆中臣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5) :829-838
[3]   晋陕峡谷北段晚新生代河流演化初步研究 [J].
潘保田 ;
胡振波 ;
胡小飞 ;
张忱 ;
李富强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1) :111-121
[4]   从山前砾石看黄河形成与吕梁山隆升 [J].
李建星 ;
岳乐平 ;
徐永 ;
孙蕗 ;
孙勃 ;
王晓勇 ;
白斌 .
地理科学, 2009, 29 (04) :582-586
[5]   山西河曲黄河阶地序列初步研究 [J].
邱维理 ;
张家富 ;
周力平 ;
李容全 .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544-552
[6]   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J].
朱大岗 ;
孟宪刚 ;
邵兆刚 ;
雷伟志 ;
王津 ;
韩建恩 ;
余佳 ;
吕荣平 ;
王艳 .
地质通报, 2008, (04) :510-516
[7]   黄河山陕峡谷保德-克虎段高阶地砾石层的初步研究 [J].
刘运明 ;
李有利 ;
吕红华 ;
司苏沛 ;
赵洪壮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808-815
[8]   从阶地砾石的统计特征看保德至克虎段河流演化 [J].
刘运明 ;
李有利 ;
吕红华 ;
李新坡 .
地理科学, 2007, (04) :567-572
[9]   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形成演化 [J].
刘志杰 ;
孙永军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7, (01) :79-82+91
[10]   山西保德黄河最高阶地形成的时代 [J].
刘运明 ;
李有利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7, (01) :101-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