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43
作者
汪华 [1 ,2 ]
刘树根 [1 ]
秦川 [1 ]
张长俊 [1 ]
王国芝 [1 ]
李德星 [1 ]
代寒松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天然气; 油气地质条件; 勘探方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田,但近年来,钻井过程中于雷口坡组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主要为局限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潟湖和潮坪;其沉积时该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雷口坡组有良好的烃源岩条件,多种类型的优质储层(礁滩、热液白云岩、古喀斯特储层等),有膏岩层、泥岩层的良好封隔,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寻找礁滩储层、热液白云岩储层和古喀斯特储层气藏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雷口坡组的勘探新方向,其重点勘探地区应是龙门山前缘(川西)地区。然而,雷口坡组源储距离较大,必须要有断穿龙潭组和下三叠统的断层裂缝系统作为运移通道,所以在预测有利勘探区时,应重视天然气输导体系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669 / 67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J].
刘树根 ;
汪华 ;
孙玮 ;
代寒松 ;
秦川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81-792+818
[2]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类型及成因 [J].
沈安江 ;
周进高 ;
辛勇光 ;
罗宪婴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04) :19-28
[3]   四川盆地震旦系—古生界热液作用及其成藏成矿效应初探 [J].
刘树根 ;
黄文明 ;
陈翠华 ;
张长俊 ;
李巨初 ;
戴苏兰 ;
秦川 .
矿物岩石, 2008, (03) :41-50
[4]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的有机碳下限问题 [J].
彭平安 ;
刘大永 ;
秦艳 ;
于赤灵 ;
张善文 ;
隋凤贵 ;
李钜源 .
地球化学, 2008, (04) :415-422
[5]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J].
刘树根 ;
黄文明 ;
张长俊 ;
赵霞飞 ;
戴苏兰 ;
张志敬 ;
秦川 .
岩性油气藏, 2008, (02) :6-15
[6]   中坝气田雷三气藏分析及有利相带预测 [J].
何鲤 ;
廖光伦 ;
戚斌 ;
唐统勋 ;
余福林 ;
廖曦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2, (04) :19-26
[7]   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J].
王兴志 ;
张帆 ;
马青 ;
杨满平 ;
王一刚 ;
文应初 ;
杨雨 ;
张静 .
沉积学报, 2002, (02) :249-254
[8]   磨溪气田高成熟天然气的气源与运移 [J].
王顺玉 ;
戴鸿鸣 ;
王廷栋 ;
林峰 .
勘探家, 1998, (02) :5-8+5
[9]   天然气横向运移研究——以四川盆地磨溪气田为例 [J].
戴鸿鸣 ;
黄清德 ;
王海清 ;
胡礼国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8, (02) :7-11
[10]   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J].
刘树根,童崇光,罗志立,戴苏兰,庞家黎,张国政,何军 .
天然气工业, 1995, (02) :11-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