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53 条
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原因剖析
被引:38
作者:
刘树根
[1
]
孙玮
[1
]
王国芝
[1
]
韩克猷
[2
]
李智武
[1
]
邓宾
[1
]
冉波
[1
]
雍自权
[1
]
徐国盛
[1
]
袁海锋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四川叠合盆地;
油气富集;
保存条件;
盆山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总结和综合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原始生烃条件、古油藏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等多方面资料,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有7套烃源岩,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外均为油系烃源岩,总成烃潜量达4 263.1×1012m3,曾形成过多个层位的古油藏,且古油藏曾经历过深埋藏过程。深埋高温作用使得四川盆地内海相地层中一切能生成天然气的有机质均充分而完全地转化成天然气,致使有机质成气率极高。盆地内的保存条件优越,特别是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是重要的区域盖层,封盖性强,致使其下的油气不易逸散。盆山结构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另一重要因素,突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弱,保存条件未遭大规模破坏,有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和聚集;渐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较强,构造变化大,保存条件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不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因此,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一级控制因素)是烃源充足和保存条件佳。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南方地区,烃源仍较充足,但已剥蚀掉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区域盖层的地区,其保存条件较差,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常规油气聚集。
引用
收藏
页码:481 / 497
页数:1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