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运动型治理的组织运作逻辑——基于“临时机构”的分析

被引:15
作者
杜鹏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运动型治理; 临时机构; 县级政府; 治理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县级政府日益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其中,以官僚机构为基础的常规治理因难以有效地回应基层社会的突发、重点和难点问题,而催生了临时机构的形成。临时机构嵌入在官僚机构的缝隙之中,优化了政府治理结构,提高了政府治理能力,体现了运动型治理的组织运作的逻辑。但是,临时机构并未打破官僚机构的权责边界,运动型治理因而被导入一种相对有序且可控的组织架构之中,服务于县域政府的整体治理绩效。临时机构与官僚机构的"矛盾性共生"关系决定了运动型治理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因此,针对临时机构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把握好制度化改革与有效性治理之间的平衡。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4+127 +1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2, (09) :105-125
[12]   政府内部和外部的管理:不同的理论关注 [J].
薛恒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4) :120-125
[13]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J].
折晓叶 ;
陈婴婴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4) :126-148+223
[14]   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 [J].
冯仕政 .
开放时代, 2011, (01) :73-97
[15]   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与实用含义——非正规经济实践 [J].
黄宗智 .
开放时代, 2010, (10) :134-158
[16]   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变迁概况及原因分析——基于1993-2008年间的数据 [J].
刘新萍 ;
王海峰 ;
王洋洋 .
中国行政管理, 2010, (09) :42-46
[18]   议事协调机构的双面效应 [J].
周望 .
党政干部学刊, 2010, (03) :53-55
[19]   “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 [J].
徐勇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8 (06) :2-7
[20]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对“运动式治理”的一个解释 [J].
唐贤兴 .
学习与探索, 2009, (03) :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