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动态示踪油气成藏过程初探——以库车坳陷大宛齐构造为例

被引:9
作者
刘文汇 [1 ]
张殿伟 [2 ]
郑建京 [1 ]
陈孟晋 [3 ]
王晓锋 [1 ]
高波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同位素组成; 成藏过程; 地球化学示踪;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宛齐油气藏中38Ar的富集与缺氧流体及挥发分沿大断裂运移有关,吐孜玛扎断裂是流体活动形成的38Ar运移至油气藏的主要通道;而大北油气藏低的38Ar丰度显示了气源就近成藏的特征。大宛齐油气田为原生油气藏,并非后期气侵作用形成。油气藏形成后期,因圈闭封闭能力弱造成气体轻组分沿破裂部分散逸,形成现今饱和程度较低的凝析气藏。大宛齐油气田为下生上储型成藏,三叠系和侏罗系为其主生油层系。在大宛齐油气田的形成过程中,烃类先沿吐孜玛扎断层运移,再从北向南进入大宛齐构造。大宛齐油气藏中的液态烃为中生界淡水湖相沉积有机质在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大宛齐油气田经历了早期与晚期两个充注过程,晚期充注的高-过成熟天然气密度较小因而主要聚集在上方,早期形成的相对高密度的天然气主要聚集在下方。
引用
收藏
页码:717 / 723+729 +72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有机油气形成的影响因素——模拟实验的研究进展 [J].
陈晋阳 ;
张红 ;
肖万生 ;
翁克难 ;
郑海飞 ;
曾贻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3) :247-252
[2]   天然气烃指纹分析在气藏地球化学描述中的应用 [J].
苟捷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3) :349-353
[3]   库车拗陷的油气成藏期 [J].
梁狄刚 ;
张水昌 ;
赵孟军 ;
王飞宇 .
科学通报 , 2002, (S1) :56-63
[4]   流体包裹体中气体碳同位素测定新方法及其应用 [J].
陈孟晋 ;
胡国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339-342
[5]   大宛齐油田溶解气扩散特征及其扩散量的计算 [J].
陈义才 ;
沈忠民 ;
李延均 ;
黄建全 ;
皮学军 ;
谢会文 ;
邸宏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2) :58-60
[6]   塔里木库车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J].
田作基 ;
张光亚 ;
邹华耀 ;
李启明 ;
皮学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5) :12-16+15
[7]   煤型气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及机理 [J].
刘文汇 ;
徐永昌 .
地球化学, 1999, (04) :359-366
[8]   天然气中氦氩同位素组成的意义 [J].
刘文汇 ;
徐永昌 .
科学通报, 1993, (09) :818-821
[9]   鉴别煤成气和油型气若干指标的初步探讨 [J].
戴金星 ;
戚厚发 ;
宋岩 .
石油学报, 1985, (02) :31-38
[10]   我国原油中异戊间二烯烷烃的分布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J].
梅博文 ;
刘希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0, (02) :9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