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震源机制测定结果的比较

被引:23
作者
万永革
周公威
吴忠良
黄静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地震; 震源机制; 地震矩张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搜集了 1 988年以来 ,地震学家用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测定的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结果 ,包括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地震矩张量、P波初动解和用地形变观测反演的震源参数的基础上 ,计算了同一地震的不同反演结果的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不同反演结果 P,T轴之间的夹角和不同的反演结果给出的地震矩之间的差别 ;并与哈佛 CMT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同一地震不同测定结果的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分布较分散 ,但优势分布在 2 0°左右 ;不同测定结果的地震矩一般不超过 1倍 ,对应的震级差约为 0 .2 ;中国地震矩张量的测定结果与哈佛矩心矩张量测定结果滑动矢量之间的夹角集中在 0°~ 1 0°。以丽江地震为例 ,讨论了地震震源参数的不同结果对地震“应力触发”中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结果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 [41] 澜沧-耿马地震序列的非均匀断裂系破裂模式及弹塑性断裂计算方法
    张之立
    王华强
    [J]. 地震学报, 1992, (04) : 463 - 471
  • [42] 1989年10月大同地震的震源机制
    赵里
    李志坚
    郑斯华
    [J]. 地震学报, 1992, (02) : 251 - 254+259
  • [43] 宽频P波反演1988年澜沧地震震源参数
    马文涛
    刘启元
    范会吉
    胡平
    周挚
    [J]. 中国地震, 1992, (01)
  • [44]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
    韦宝珠
    王凯
    姚振兴
    [J]. 中国地震, 1992, (01)
  • [45] 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
    王凯
    高莉萍
    姚振兴
    张受生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5) : 569 - 580
  • [46] 由大量的地震资料推断的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
    许忠淮
    汪素云
    黄雨蕊
    高阿甲
    [J]. 地球物理学报, 1989, (06) : 636 - 647
  • [47] 由多个小震推断的青甘和川滇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许忠淮
    汪素云
    黄雨蕊
    高阿甲
    金小锋
    常向东
    [J]. 地球物理学报, 1987, (05) : 476 - 486
  • [48] 京、津、唐、张地区地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许忠淮
    刘玉芬
    张郢珍
    不详
    [J]. 地震学报 , 1979, (02) : 121 - 132
  • [49]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
    鄢家全
    时振梁
    汪素云
    环文林
    [J]. 地震学报, 1979, (01) : 9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