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

被引:22
作者
马寅生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燕山; 辽河盆地; 盆山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笔者通过分析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的前中生代构造背景和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认为 ,该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 (陆内或板内 )盆山构造与挤压构造的交替演化过程 ,经历了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新生代 5个盆山构造演化阶段和中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和白垩纪末、老第三纪末 5期挤压作用。每次挤压作用都使得早期盆地萎缩或消亡 ,造成早期盆地反转。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和新生代三个阶段的伸展作用形成中—晚侏罗世断陷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和新生代裂谷盆地。在这一构造演化过程中 ,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交替出现 ,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间互发育。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9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 [J].
马寅生 ;
崔盛芹 ;
吴淦国 ;
吴珍汉 ;
朱大岗 ;
李晓 ;
冯向阳 .
地球学报, 1999, (04) :385-391
[2]   燕山东段~下辽河地区中新生代断裂演化与构造期次 [J].
马寅生 .
地质力学学报, 1999, (03) :33-39
[3]   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J].
陈正乐,马寅生,王小凤,吴铁生,武红岭,殷秀兰,陈宣华,霍光辉,王庆丰,郑治宇,兰秀峰 .
地质力学学报, 1999, (02) :84-90
[4]   燕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陆内造山作用关系 [J].
朱大岗 ;
吴珍汉 ;
崔盛芹 ;
吴淦国 ;
马寅生 ;
冯向阳 .
地质论评, 1999, (02) :163-172
[5]   辽西北票地区南天门断裂的第四纪活动 [J].
马寅生 ;
崔盛芹 ;
吴淦国 ;
吴珍汉 ;
朱大岗 ;
李晓 ;
冯向阳 .
地球学报, 1998, (03) :3-5
[6]   造山与成盆作用形成于统一的动力学机制 [J].
邓乃恭 ;
任希飞 .
地质论评, 1996, (04) :300-303
[7]   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构造研究述评 [J].
朱志澄 .
地质科技情报, 1994, (03) :1-9
[8]   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 [J].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 .
地质科学, 1994, (02) :105-119
[9]   反转构造 [J].
周祖翼 .
地质科技情报, 1994, (01) :3-11
[10]   阜新盆地地质力学分析 [J].
刘志刚 .
地质论评, 1991, (06) :529-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