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演化与岩溶储层

被引:14
作者
周义军 [1 ]
杨遂正 [2 ]
王欣 [2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
[2] 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演化; 奥陶系顶面; 岩溶古地貌; 斜坡带; 岩溶储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风化淋滤带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古岩溶孔洞是其主要储层。为此,通过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古构造、风化裸露期古地貌及奥陶系顶面在二叠纪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石盒子期、石千峰期的起伏形态,分析了奥陶系岩溶储层的演化过程。奥陶纪“三隆两鞍一坳陷”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是岩溶储层发育的基础;风化裸露期岩溶古地貌格局有利于岩溶储层的进一步发育;奥陶系顶面在本溪期一早中三叠世的起伏形态决定了岩溶储层的后期改造,其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中部高、东西低的构造格局。分析认为:东部坳陷与中部隆起之间的斜坡带为岩溶储层展布的有利区域,是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重点;东部坳陷中的岩溶残丘为岩溶储层发育的次级有利区,存在较大的勘探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304 / 310+18 +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J].
李振宏 ;
郑聪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6) :604-609
[2]   古岩溶演化过程及对油气储集空间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为例 [J].
李振宏 ;
郑聪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3) :247-252
[3]   不同周期的地形起伏分量对叠加速度的影响 [J].
林伯香 ;
孙晶梅 ;
徐颖 .
石油物探, 2004, (02) :130-134+5
[4]   古岩溶盆地岩溶作用模式及古地貌精细刻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为例 [J].
拜文华 ;
吕锡敏 ;
李小军 ;
魏伟 .
现代地质, 2002, (03) :292-298
[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华北海和祁连海演变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J].
付金华 ;
郑聪斌 .
古地理学报, 2001, (04) :25-34
[6]   长庆气田奥陶系古沟槽展布及其对气藏的控制 [J].
何自新 ;
郑聪斌 ;
陈安宁 ;
王飞雁 .
石油学报, 2001, (04) :35-38+6
[7]   中国天然气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成岩模式 [J].
朱莲芳 .
沉积学报, 1995, (02) :140-149
[8]   鄂尔多斯地块油区构造演化特征 [J].
郭忠铭,张军,于忠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 (02) :22-2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