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迟延裁判治理转型

被引:18
作者
任重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诉讼迟延; 迟延裁判; 审限制度; 迟延异议; 损害赔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5.2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030609 ;
摘要
迟延裁判直接贬损法院的社会形象,进而影响司法公信力。民事诉讼审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法院迟延裁判问题。由于审限制度以司法行政化为作用机制,忽视了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催生出各种规避措施以及牺牲当事人程序权利的异化现象。只有以符合民事诉讼客观规律的迟延裁判应对措施逐步替代民事诉讼审限制度,在民事诉讼框架内为当事人开启有效的程序权利保障途径,并针对迟延裁判可能产生的实体损害提供有效补偿机制,才可能妥善并根本上解决迟延裁判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5+176 +17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民事诉讼协动主义的风险及批判——兼论当代德国民事诉讼基本走向 [J].
任重 .
当代法学, 2014, 28 (04) :111-119
[2]   民事诉讼中举证迟延的对策分析 [J].
张卫平 .
法学家, 2012, (05) :104-114+178
[3]   民事诉讼真实义务边界问题研究 [J].
任重 .
比较法研究, 2012, (05) :146-154
[4]   民事诉讼法二十年 [J].
王亚新 .
当代法学, 2011, 25 (01) :3-7
[5]   审限制度:“二十周岁”后的挑战 [J].
韩波 .
当代法学, 2011, 25 (01) :22-27
[6]   诉讼资料提出失权制度之德日比较与启示 [J].
段文波 .
浙江社会科学, 2010, (07) :63-70+127
[7]   陵县“审限减半”提升公信高效 [J].
于晓强 .
中国审判, 2010, (01) :99-99
[8]   民事诉讼模式论:争鸣与选择 [J].
韩波 .
当代法学, 2009, 23 (05) :133-148
[9]   民事诉讼审限制度的存与废 [J].
王福华 ;
融天明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 (04) :95-103
[10]   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 [J].
李浩 .
中国法学, 2005, (03) :15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