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碳、氮淋失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16
作者
方华军 [1 ]
程淑兰 [2 ]
于贵瑞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氮饱和; 溶解性有机质; 土壤氮淋溶; 土壤氮转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和损耗过程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沉降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增氮对土壤中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氮饱和前后土壤渗漏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氮饱和及土壤碳、氮淋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土壤氮饱和过程及内涵;通过论述DOC和DON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来揭示其对增氮/氮沉降的内在响应机理;论述了增氮对土壤无机氮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沉降氮固持的贡献。指出土壤氮饱和为土壤中的有效氮随时间增加超过了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的持留能力,导致土壤氮的净矿化、净硝化、NO-3流失以及土壤酸化等过程发生一系列非线性变化。初步认为土壤中DOC和DON对增氮的不同响应归因于氮素饱和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来说,需要清楚地认识土壤氮素矿化、硝化、反硝化和固持等过程,才能明晰土壤氮素状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另外,指出在上述三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拟解决的途径以及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陆地生态系统氮状态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研究进展 [J].
任书杰 ;
曹明奎 ;
陶波 ;
李克让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4) :58-67
[2]   论“稻田圈”在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中的功能 Ⅱ.稻田土壤氮素养分的累积、迁移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J].
曹志洪 ;
林先贵 ;
杨林章 ;
胡正义 ;
董元华 ;
尹睿 .
土壤学报, 2006, (02) :256-260
[3]   鼎湖山苗圃和主要森林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对模拟N沉降的短期响应 [J].
莫江明 ;
方运霆 ;
徐国良 ;
李德军 ;
薛璟花 .
生态学报, 2005, (04) :682-690
[4]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及其对模拟氮沉降增加的初期响应 [J].
方运霆 ;
莫江明 ;
周国逸 ;
Per Gundersen ;
李德军 ;
江远清 .
生态学报, 2004, (11) :2353-2359
[5]   应用光谱分析技术研究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分组及其结构特征 [J].
周江敏 ;
代静玉 ;
潘根兴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4, (09) :1060-1065
[6]   森林土壤氮素转换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 [J].
方运霆 ;
莫江明 ;
Per Gundersen ;
周国逸 ;
李德军 .
生态学报, 2004, (07) :1523-1531
[7]   土壤侵蚀对农田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方华军 ;
杨学明 ;
张晓平 ;
梁爱珍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2) :77-87
[8]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成特征的研究 [J].
倪进治 ;
徐建民 ;
谢正苗 ;
王德建 .
土壤学报, 2003, (05) :724-730
[9]   Chronic nitrate additions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expor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from northern hardwood ecosystems [J].
Pregitzer, KS ;
Zak, DR ;
Burton, AJ ;
Ashby, JA ;
MacDonald, NW .
BIOGEOCHEMISTRY, 2004, 68 (02) :179-197
[10]  
Cory C. Cleveland,Jason C. Neff,Alan R. Townsend,Eran Hood.Composition, Dynamics, and Fate of Leach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Results from a Decomposition Experiment[J].Ecosystems,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