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区惠平 [1 ,2 ]
何明菊 [1 ]
朱桂玉 [1 ]
黄景 [1 ]
顾明华 [1 ,3 ]
黎晓峰 [1 ,3 ]
沈方科 [1 ,3 ]
机构
[1] 广西大学农学院
[2]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3] 广西大学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耕作; 稻田; 有机碳转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阐明免耕土壤碳转化过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设计了4种耕作方式,包括稻草还田免耕(NTS)、稻草还田常耕(CTS)、无稻草还田免耕(NT)和无稻草还田常耕(CT),在水稻生育期分层(0~5、5~12和12~20 cm)采集稻田耕层土壤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活性碳、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全酚和腐殖酸含量免耕处理(NTS、NT)均表现为随水稻栽培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显著高于常耕处理(CTS、CT),稻草还田下土壤碳含量增加更加显著.5~12和12~20 cm土层土壤各形态碳含量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免耕处理虽然低于常耕处理,但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不同形态碳含量免耕处理高于或相当于常耕处理;不同碳形态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免耕和稻草还田有利于促进土壤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腐殖化,尤其腐殖化过程的促进有助于增加土壤稳定碳库,这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控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D].宋国菡.南京农业大学.2005, 12
[2]   耕作方式对Brookston粘壤土耕层不同深度有机碳分布及稳定性影响 [J].
张志丹 ;
杨学明 ;
DRURY C F ;
赵兰坡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1 (02) :185-189+194
[3]   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结构性能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许淑青 ;
张仁陟 ;
董博 ;
张鸣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02) :203-208
[4]   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王晶 ;
张仁陟 ;
李爱宗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6) :8-12
[5]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J].
陈尚洪 ;
朱钟麟 ;
刘定辉 ;
舒丽 ;
王昌全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4) :806-809
[6]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Tillage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Using the Minimum Detectable Difference Concept.[J].X. M. YANG;C. F. DRURY;M. M. WANDER;B. D. KAY;.Pedosphere.2008, 04
[7]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J].
王燕 ;
王小彬 ;
刘爽 ;
梁二 ;
蔡典雄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3) :766-771
[8]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宋明伟 ;
李爱宗 ;
蔡立群 ;
张仁陟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622-626
[9]   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J].
李琳 ;
伍芬琳 ;
张海林 ;
陈阜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1) :248-253
[10]   长期施肥对我国典型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徐明岗 ;
于荣 ;
孙小凤 ;
刘骅 ;
王伯仁 ;
李菊梅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4) :45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