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构造脊和地球化学指标研究油气运移路径:以东濮凹陷濮卫地区为例

被引:41
作者
蒋有录 [1 ]
刘景东 [1 ]
李晓燕 [1 ,2 ]
徐会永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关键词
构造脊; 地球化学; 优势运移通道;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东濮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往关于油气运移路径的认识,多是基于微观尺度上的物理模拟实验,或是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的,而对油气运聚单元尺度的油气运移路径的确定研究还相对较少.以东濮凹陷濮卫地区为例,从砂体和断层要素研究出发,分析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结合生烃灶和油气的分布,对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进一步结合含氮化合物指标,识别实际发生油气运移的路径.研究表明,构造脊分析与地球化学指标追踪相结合可以较准确地识别油气运移路径,砂体顶面构造脊和断层断面脊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其能否成为运移路径,以及作为运移路径运载量的多少则取决于生烃灶总烃量.濮卫地区油气沿断面脊纵向运移为主,洼陷内部和濮城构造东翼斜坡带沿砂体顶面构造脊的横向运移次之,含氮化合物指标分析表明该区大多数构造脊均为实际的油气运移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521 / 52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预测 [J].
姜文利 .
天然气技术, 2008, (04) :23-25+78
[2]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J].
姜振学 ;
庞雄奇 ;
曾溅辉 ;
王洪玉 ;
罗群 .
地学前缘, 2005, (04) :507-516
[3]   含氮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J].
杨宪彰 ;
徐志明 ;
赵丹阳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6) :809-813
[4]   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 [J].
罗群 ;
庞雄奇 ;
姜振学 .
地质论评, 2005, (02) :156-162
[5]   油气运移基础理论与油气勘探 [J].
李明诚 .
地球科学, 2004, (04) :379-383
[6]   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成藏体系及有效运移优势通道 [J].
杨明慧 ;
金之钧 ;
吕修祥 ;
孙冬胜 .
地球科学, 2004, (04) :440-444
[7]   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 [J].
张发强 ;
罗晓容 ;
苗盛 ;
王为民 ;
周波 .
地质科学, 2004, (02) :159-167
[8]   油气运聚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J].
罗晓容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5) :337-346
[9]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 [J].
郝芳 ;
邹华耀 ;
王敏芳 ;
杨旭升 .
地质科技情报, 2002, (04) :7-14
[10]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J].
王铁冠 ;
李素梅 ;
张爱云 ;
朱雷 ;
李伯虎 ;
周永炳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83-8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