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后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准备

被引:50
作者
卢元镇 [1 ]
张新萍 [2 ]
周传志 [3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2]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 
[3] 漳州师范学院体育系 
关键词
体育改革; 体育发展; 科学发展观; 2008年后; 中国;
D O I
10.16237/j.cnki.cn44-1404/g8.2008.02.001
中图分类号
G81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2008年后中国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对中国体育改革中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科学发展观引发的体育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体育改革目标、体育改革的动力和阻力、体育改革的路径和措施、"举国体制"提法及体育改革前景、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等中国体育改革中的要害问题;并全面阐述了体育发展的代价、体育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育发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正问题、建立健全体育法制体系、树立现代体育价值观等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讨论,提出中国体育改革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必须打破垄断体制,引入科学发展观,以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形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体育发展的非正常代价分析 [J].
周传志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08) :1024-1026
[2]   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J].
张新萍 .
体育学刊, 2006, (04) :1-4
[3]   论体育发展的内涵 [J].
周传志 ;
卢元镇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2) :1-4
[4]   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J].
梁晓龙 .
体育文化导刊, 2004, (08) :10-14
[5]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变迁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J].
许永刚 ;
王恒同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2) :1-3+6
[6]   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 [J].
于善旭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2)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