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本质特征与但书的机能及其适用

被引:67
作者
王昭武
机构
[1]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关键词
刑事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 但书; 可罚的违法性; 犯罪本质;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14.04.007
中图分类号
D924.11 [犯罪];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一般违法行为之所以虽具有社会危害性却不构成犯罪,在于其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因而犯罪的本质特征不是社会危害性而是刑事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分别体现刑事违法性的性质与程度。有关但书机能的争论正是有关犯罪本质特征之争的具体体现,但书的实质在于,通过具体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来决定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因而但书规定是入罪限制条件,要求所有入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均不得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研究但书机能的目的在于,通过适用但书以区分一般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日本刑法理论中的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对此具有参考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82+178 +178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但书、罪量与扒窃入罪 [J].
梁根林 .
法学研究, 2013, 35 (02) :131-150
[2]   从“但书”条款适用看司法如何遵循立法 [J].
李翔 .
法学, 2011, (07) :22-26
[3]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以法益视角为进路 [J].
苏青 .
法学评论, 2011, 29 (03) :52-57
[4]   刑法第13条“但书”的出罪功能及司法适用研究 [J].
杨忠民 ;
陈志军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5) :70-80
[5]   违法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 [J].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2007, (03) :156-169
[6]   社会危害性理论:进一步的批判性清理 [J].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2006, (04) :3-17
[7]   混合的犯罪概念之提倡——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 [J].
苏彩霞 ;
刘志伟 .
法学, 2006, (03) :81-91
[8]   善待罪刑法定——以我国刑法第三条之检讨为切入点 [J].
付立庆 .
法学评论, 2005, (03) :41-52
[10]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矛盾及其解决 [J].
赵秉志 ;
陈志军 .
法学研究, 2003, (06) :10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