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百会”“太阳”改善局灶性脑缺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观察

被引:29
作者
张慧敏
费宇彤
时宇静
贾宝辉
图娅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针刺疗法; 细胞粘附分子; 内皮素-1; FⅧ相关抗原;
D O I
10.13702/j.1000-0607.2006.02.001
中图分类号
R246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老龄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缺血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各32只,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8只,前二组又分为造模后针刺1、3、51、0 d 4个时间段组,每时间段各8只。选取大鼠“百会”“太阳”穴进行手捻针治疗。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后治疗1、3、51、0 d内皮素(ET-1)、FⅧ因子相关抗原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结果:针刺不同疗程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定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ET-1与ICAM-1均脑缺血后1 d即出现表达,各个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随时间的延长可明显降低其表达(P<0.05,0.01)。FⅧ相关抗原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在缺血后3 d开始增加(P<0.05),并持续上升,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随时间的延长可使其表达继续升高(P<0.05,0.01)。结论:针刺对脑缺血状态下海马CA3区多层面进行良性调节,并且这种良性机制随着干预时间的选择(早期/6 h)和疗程的适度延长(5 d以上),具有明显的累加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2+129 +1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影响 [J].
陈珍严 ;
柳俊 ;
马虹 .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5, (06) :411-413
[2]   血管硬化性病变与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关系 [J].
邹兵兵 ;
耿小平 ;
朱立新 ;
熊奇如 ;
范上达 .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4, (02) :154-156
[3]   内皮细胞因子TM、vWF、凝血因子Ⅶ、Ⅷ和D-二聚体在肝移植排斥反应变化的研究 [J].
温春光 ;
罗绍凯 ;
何晓顺 ;
李娟 ;
刘敏 ;
刘莉莉 ;
邹外一 ;
彭爱华 .
肝胆外科杂志, 2004, (01) :47-50
[4]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凋亡基因调控的新进展 [J].
刘春岭 .
医学综述, 2003, (03) :178-180
[5]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J].
陈东 ;
赵贵德 ;
考宏盛 .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1, (01) :32-34
[6]   一种能评价溶拴和抗栓药的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 [J].
刘小光,徐理纳 .
药学学报, 1995, (09) :66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