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部上侏罗统辫状河体系沉积特征

被引:10
作者
郭佳
邓宏文
季春辉
秦雁群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关键词
辫状河; 露头; 沉积特征; 基准面旋回; 地层叠加样式; A/S比值; 溢岸沉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根据野外露头的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特征,对北京北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上侏罗统后城组进行沉积相研究,认为该地区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构成辫状河体系的4种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河道、心滩、河间湖泊和溢岸沉积,其中的溢岸沉积相当于曲流河中发育的决口河道与决口扇沉积。运用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识别出了2个中期旋回和构成中期旋回的多个短期旋回。总结了基准面旋回特征,阐明了地层叠加样式随A/S(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比值的变化规律,认为低A/S比值时,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而高A/S比值时,河道较孤立,连通性较差;且溢岸沉积的地层厚度随着A/S比值的增加不断增大,溢岸沉积的厚度可以作为判断可容纳空间大小的一个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42 / 6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J].
吴因业 ;
张天舒 ;
张志杰 ;
崔化娟 .
古地理学报, 2010, 12 (01) :69-81
[2]   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Ⅲ段辫状河相高分辨率层序分析 [J].
陈蓉 ;
李勇 ;
丘东洲 ;
肖敦清 ;
武战国 ;
张连雪 ;
孙晓霞 ;
赵瞻 ;
高玄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3) :56-60
[3]   准噶尔盆地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J].
刘智荣 ;
王训练 ;
周洪瑞 ;
邓宏文 ;
洪顺英 .
现代地质, 2006, (01) :77-85
[4]   塔东北地区白垩系辫状河沉积特征研究 [J].
司学强 ;
张金亮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29-34+70
[5]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中新统安居安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J].
李维锋 ;
卢华复 ;
王成善 .
地质通报, 2003, (09) :675-679
[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辫状三角洲砂体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 [J].
顾家裕 ;
方辉 ;
贾进华 .
沉积学报, 2001, (04) :517-523
[7]   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J].
王随继 ;
倪晋仁 ;
王光谦 ;
不详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 2000, (04) :362-369
[8]   高尚堡油田馆陶组辫状河沉积模式 [J].
郭齐军 ;
陈建文 ;
焦守诠 ;
郝建明 ;
张晓峰 .
地球科学, 1997, (05) :109-113
[9]   台北凹陷中侏罗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油气的关系 [J].
李文厚 ;
柳益群 ;
冯乔 ;
袁明生 ;
张世焕 ;
王武和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3) :67-72
[10]  
沉积学.[M].姜在兴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