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理论的演进过程——兼论其对中国国际关系理念的镜鉴作用

被引:6
作者
戴正
郑先武
机构
[1] 南京大学
关键词
国际关系; 理论; 同盟; 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2 [对外关系];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同盟作为"均势"的表现方式之一长久以来被视为制衡权力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诞生,研究者们尝试区分权力与威胁这两个概念,指出同盟并非为了应对权力的不平衡,而是源于国家对于威胁的感知,被同盟制衡的对象往往是最有威胁性的国家而非权力最大的国家。随着对于理论的深入探讨,"双面同盟""同盟困境"等新概念的提出指出了以往关于同盟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同盟理论的内容。同盟目的的多样性,同盟发展的不确定性得以让学者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运用新思维、新角度投入到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中去。与此同时,由中国所提出的"伙伴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外交倡议框架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为国家安全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替代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实践、历史社会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J].
李滨 .
史学集刊, 2019, (04) :19-21
[2]   盟国的敌人还是盟国?——古代朝鲜半岛国家“两面结盟”之谜 [J].
曹玮 ;
杨原 .
当代亚太, 2015, (05) :49-87+157
[4]   大国规避体系制衡之谜 [J].
孙学峰 ;
杨原 .
国际政治科学, 2009, (02) :103-121+4
[5]   同盟视野探析 [J].
张景全 .
东北亚论坛, 2009, 18 (01) :28-35
[6]  
同盟强化:21世纪初美韩同盟研究[D]. 刘丽莉.吉林大学. 2016
[7]  
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M]. 中信出版社 , 唐世平, 2017
[8]  
东北亚安全制度中的同盟主义与多边主义[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许亮, 2014
[9]  
坏的世界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赵汀阳, 2009
[10]  
国家间政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摩根索 (Morgenthau,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