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域搬运——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形成过程的一种方式

被引:18
作者
冯志刚 [1 ]
王世杰 [2 ]
刘秀明 [2 ]
罗维均 [2 ]
机构
[1] 南华大学建筑工程与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微地域搬运; 红色风化壳; 碳酸盐岩; 风化前锋; 贵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5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由于差异溶蚀作用,由碳酸盐岩强烈风化形成的红色风化壳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剖面构型:风化壳发育深厚、下伏基岩面强烈起伏波动、溶沟和石牙相间展布。以黔中岩溶台地之上发育的红色风化壳——平坝剖面为例,通过宏观地质、地球化学、粒度分析以及矿物学等方法,并以邻近的两个石灰土剖面(罗吏剖面和龙洞堡剖面)作对比,对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讨论,论证了微地域搬运是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尤其是厚层红色风化壳形成过程的一种方式。溶沟部位的风化壳,从风化前锋向上的一定深度范围内,为原位残积风化的产物(残积层);在此深度以上的部分,为地势较高的相邻石牙部位不同风化程度的残积物的搬运堆积(堆积层),也是导致风化指标随深度呈锯齿状波动的直接原因。后者一般组成剖面的主体。风化壳的年代地层学表现为,在残积层,从风化前锋向上,风化年龄由新到老;在堆积层,从下到上,风化年龄由老到新。风化前锋是一个重要的地球化学作用场所,在这一狭窄的界面上,伴随碳酸盐矿物的快速淋失,残余酸不溶物开始了明显分解。而风化壳的后期演化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达到重力平衡的剖面(即风化壳表面平缓、不发生微地域搬运的剖面),在由表及里的风化作用下,从地表向下的一定深度范围内,逐渐改造为常态风化壳的发育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碳酸盐岩地表岩溶与红粘土 [J].
廖义玲 ;
毕庆涛 ;
姜国萍 ;
赵坤 .
地球与环境, 2005, (04) :17-23
[2]   黔北新蒲红色风化壳剖面的粒度分布特征——兼论岩溶区上覆土层的物质来源 [J].
冯志刚 ;
王世杰 ;
周德全 ;
孙承兴 ;
刘秀明 .
地质科学, 2004, (03) :440-451
[3]   碳酸盐岩风化壳母岩的不均一性:来自粒度分析的证据 [J].
冯志刚 ;
王世杰 ;
刘秀明 ;
孙承兴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6) :635-643
[4]   碳酸盐岩差异性风化成土特征及其对石漠化形成的影响 [J].
孙承兴 ;
王世杰 ;
周德全 ;
李瑞玲 ;
李艳丽 .
矿物学报, 2002, (04) :308-314
[5]   高海拔山地碳酸盐岩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貌意义 [J].
冯金良 ;
崔之久 ;
朱立平 ;
不详 .
中国岩溶 , 2002, (04) :8-13
[6]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刘耕年 .
地理学报, 2002, (03) :293-300
[7]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刘耕年 ;
冯金良 ;
曹俊 .
中国岩溶, 2001, (03) :17-22
[8]   碳酸盐岩红土风化壳主要特征及红土成因探讨——以贵州典型剖面为例 [J].
李景阳 ;
朱立军 ;
梁风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1, (05) :7-11+16
[9]   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 [J].
王世杰 ;
季宏兵 ;
欧阳自远 ;
周德全 ;
郑乐平 ;
黎廷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5) :441-449
[10]   贵州岩溶地区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J].
林进也 ;
朱立军 .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7, (02) :34-3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