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 Ⅰ.产量及产量组分性状的改良

被引:29
作者
张德贵
孔繁玲
张群远
刘文欣
杨付新
许乃银
廖琴
邹奎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河南安阳,江苏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棉花; 长江流域; 遗传改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本文是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遗传改良研究的系列报道之一 ,目的在于探讨建国以来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在产量和产量组分性状 (株铃数、铃重和衣分 )上遗传改良的成效。对不同历史时期 11个代表性品种两年 7点的试验资料和 30多年区域试验历史资料的研究表明 ,建国以来 ,我国长江棉区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改良成效显著 ,品种的产量以每年 5 .73~ 8.16 kg/hm2 的速度增长 ,平均约为 6 .5 0 kg/hm2 ·年。品种的狭义遗传改良贡献率约为 36 .9%(4 .2 %~ 5 2 .1%) ,广义遗传改良贡献率约为 6 2 .0 %。目前品种的增产效应中 ,45 .0 %归因于基因型的改良 ,2 0 .4%归因于基因型和环境的互作。建国以来各时期代表品种的增产途径大致可分为以基因型效应为主、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和兼有基因型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三种类型。近期育成的品种与早期品种相比 ,皮棉产量提高 2 4.3%(2 5 4.8kg/hm2 ) ,株铃数提高 3.49个 /株 ,衣分提高 2 .80 %,铃重变化不明显。现代品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株铃数和衣分的提高来实现的 ;在不同时期 ,铃数、铃重、衣分对产量的贡献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出该棉区育种策略和选择重点的变化。大铃和高衣分品种的筛选是目前该棉区产量育种的有效途径。最后 ,本文对长江棉区棉
引用
收藏
页码:208 / 21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棉花育种学.[M].潘家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 [J].
孔繁玲 ;
张群远 ;
葛知男 ;
杨付新 ;
张德贵 ;
刘文欣 .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03) :266-271
[3]   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 Ⅲ.农艺性状、抗病性和稳定性的改良 [J].
姜保功 ;
孔繁玲 ;
张群远 ;
杨付新 ;
姜茹琴 .
遗传学报, 2000, (09) :810-816
[4]   建国以来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Ⅰ.产量及产量组分的改良 [J].
孔繁玲 ;
姜保功 ;
张群远 ;
杨付新 ;
李如忠 ;
刘永平 ;
赵素兰 ;
郭腾龙 .
作物学报, 2000, (02) :148-156
[5]   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精确度探讨 [J].
孔繁玲 ;
张群远 ;
杨付新 ;
郭恒敏 .
作物学报, 1998, (05) :601-607
[6]   论棉花的产量因素 [J].
周有耀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6, (03) :26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