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

被引:17
作者
陶玮 [1 ]
胡才博 [2 ]
万永革 [3 ]
沈正康 [1 ,2 ,4 ]
王康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
[3] 防灾科技学院
[4]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California -,USA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铲形逆冲断层; 应变能释放密度; 同震破裂; 有限元; 汶川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层带是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带.利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模型,得到关于铲形逆冲断层带一些具普适性的认识:(1)如果断层带强度不随深度变化,则地震从断层带转换层附近开始发动,破裂沿断层向上传播,当地震蓄积能量足够大时,破裂可以冲破到地表,如汶川地震.(2)一旦到达地表,其最大同震位错将位于断层带出露地表处;且在断层带介质弱化或损伤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表的同震位错量越大.(3)与最大同震位错位于地表不同,同震应变能释放最大处位于地壳内十几公里深处的断层带转换层附近.(4)在断层带介质软化或损伤度大致相同条件下,铲形断层倾角越缓,地震对震间期积累应变能的释放越多、范围越广,对地表近断层区域造成的破坏可能越大.(5)冲破到地表的逆冲型大地震会进一步增加铲形断层带下盘转换层以下(约在15~22 km)地壳深处和断层上盘距离断层地表出露点约十几公里处地壳浅部的应变能积累密度;汶川地震之后的余震分布,除了沿主破裂面附近的继续破裂外,也体现了以上地区应变能的继续释放.本文得到的这些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260 / 126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Crustal structures in the area of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from seismologic and gravimetric data.[J].A. Robert;J. Zhu;J. Vergne;R. Cattin;L.S. Chan;G. Wittlinger;G. Herquel;J. de Sigoyer;M. Pubellier;L.D. Zhu.Tectonophysics.2009, 1
[2]  
Structural model of 2008 M 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e rejuvenated Longmen Shan thrust belt; China.[J].Dong Jia;Yiquan Li;Aiming Lin;Maomao Wang;Wei Chen;Xiaojun Wu;Zhikun Ren;Yao Zhao;Liang Luo.Tectonophysics.2009, 1
[3]  
Tectonics of the Longmen Shan and Adjacent Regions; Central China.[J].B. Burchfiel;Chen Zhiliang;Liu Yupinc;L. Royden.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5, 8
[4]   汶川M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J].
刘启元 ;
李昱 ;
陈九辉 ;
郭飚 ;
李顺成 ;
王峻 ;
张绪奇 ;
齐少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09-319
[5]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J].
朱守彪 ;
张培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418-427
[6]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J].
陈九辉 ;
刘启元 ;
李顺成 ;
郭飚 ;
李昱 ;
王峻 ;
齐少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90-397
[7]   汶川地震区的流变结构与发震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 [J].
周永胜 ;
何昌荣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474-484
[8]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J].
黄媛 ;
吴建平 ;
张天中 ;
张东宁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42-1249
[9]   汶川M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J].
朱艾斓 ;
徐锡伟 ;
刁桂苓 ;
苏金蓉 ;
冯向东 ;
孙晴 ;
王亚丽 .
地震地质, 2008, (03) :759-767
[10]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