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草甸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季节变异及其环境控制机制

被引:17
作者
李英年 [1 ]
孙晓敏 [2 ]
赵新全 [1 ]
赵亮 [1 ]
徐世晓 [1 ]
古松 [1 ]
张法伟 [1 ]
于贵瑞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草甸; 气候年景; CO2交换量;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2003年和2004年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表明,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变化、年变化明显,且日变化暖季大于冷季.CO2净交换量在年内的4,9月为两个释放高峰期,以7和8月的吸收量最大.2年的CO2吸收分别为231.4和274.8 gCO2·m-2,平均为253.1 gCO2·m2,在区域起着重要的碳汇功能.CO2日交换量与温度、辐射等气象因素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受年际间气候差异影响,两年CO2释放和吸收高峰出现及维持时间具有微小的差异.比较发现,各年白天CO2通量受光合辐射的控制作用基本相同,温度条件似乎成为影响CO2通量的重要环境因子.在植物生长季温度过高明显时,会降低碳的吸收能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温度条件下土壤呼吸增强有关引起的.生物量测定表明。2003和2004年的地上和地下生物年净固碳量分别为544.0和559.4 gC·m-2,与CO2年净交换吸收碳量(分别为63.1和74.9 gC·m-2)基本趋势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63 / 17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青藏高原3种植被类型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比较 [J].
赵亮 ;
李英年 ;
赵新全 ;
徐世晓 ;
唐艳鸿 ;
于贵瑞 ;
古松 ;
杜明远 ;
王勤学 .
科学通报, 2005, (09) :926-932
[2]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通量日和月变化特征 [J].
徐世晓 ;
赵新全 ;
李英年 ;
赵亮 ;
于贵瑞 ;
孙晓敏 ;
曹广民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5, (05) :481-485
[3]  
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进展[J]. 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李正泉,伏玉玲.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4]  
气象条件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2通量的影响[J]. 关德新,吴家兵,于贵瑞,赵晓松,韩士杰,金昌杰.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5]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长季和非生长季CO2通量分析[J]. 徐世晓,赵新全,李英年,赵亮,曹广民,唐艳鸿,古松,王勤学,杜明远.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2)
[6]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气候、植被生产力背景的分析 [J].
李英年 ;
赵新全 ;
曹广民 ;
赵亮 ;
王勤学 .
高原气象, 2004, (04) :558-567
[7]   高寒草甸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土壤CO的释放量 [J].
曹广民 ;
李英年 ;
张金霞 ;
赵新全 .
环境科学, 2001, (06) :14-19
[8]   草毡寒冻雏形土CO2释放特征 [J].
张金霞 ;
曹广民 ;
周党卫 ;
赵新全 ;
周兴民 .
生态学报, 2001, (04) :544-549
[9]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J].
冯松 ;
汤懋苍 ;
王冬梅 .
科学通报, 1998, (06) :633-636
[10]   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 [J].
王启基 ;
周兴民 ;
张堰青 ;
赵新全 .
西北植物学报, 1991, (04) :33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