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视角下常州城市可持续发展SD模型

被引:7
作者
朱杰 [1 ]
管卫华 [2 ]
机构
[1]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产业; 城市化; 系统动力学模型; 常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以产业门类为切入点,对制造业进行细分,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分析产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此构建常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SD模型。模型与历史数据拟合的误差小,说明具有较高可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常州未来城市发展进程。通过改变产业间投资结构,分析不同产业政策对今后常州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传统发展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最为理想,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新兴产业模式城市化各项指标居首位,生态环境效应良好,在发展初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到中后期逐渐减弱;重工业主导模式在生态环境效应和城市化发展的各项指标方面都远落后于其他模式,但其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立足于城市现状,对常州未来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产业选择做出判断。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 [J].
刘耀彬 ;
陈斐 ;
李仁东 .
地理研究, 2007, (01) :187-196
[2]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 [J].
吴莉娅 .
地理科学, 2006, (05) :5529-5535
[3]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宋学锋 .
地理学报, 2005, (02) :237-247
[4]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J].
陈波翀 ;
郝寿义 ;
杨兴宪 .
地理学报, 2004, (06) :1068-1075
[5]   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 [J].
叶裕民 ;
黄壬侠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06) :1-10
[6]   长春市产业结构环境影响的系统动力学优化模拟研究 [J].
张妍 ;
于相毅 .
经济地理, 2003, (05) :681-685
[7]   城市水资源供需系统优化分析 [J].
于书霞 ;
尚金城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2) :229-233
[8]   河南省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与调控 [J].
秦耀辰 ;
赵秉栋 ;
张俊军 ;
刘建丽 ;
程玉鸿 ;
不详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1997, (07) :126-133
[9]  
城市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许学强等编著, 1997
[10]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 Geographical Agenda[J] . A. J. Scott.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 198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