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南秦岭山柞旬-安康地区的两次逆冲推覆和Ⅱ型造山带基本特征
被引:15
作者
: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杨志华
朱志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朱志军
王北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王北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周美夫
赵太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赵太平
苏生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苏生瑞
张虹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张虹波
赵晓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赵晓宁
机构
: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陕西地勘局西安地勘院
[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4]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5]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陕西西安
[6]
陕西西安
[7]
陕西长安
[8]
中国香港
[9]
河南郑州
来源
:
西北地质
|
2002年
/ 01期
关键词
:
山柞旬-安康带;
结构;
两次推覆;
Ⅱ型造山带;
南秦岭;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
070904 ;
摘要
:
界于东经 10 8°30′~ 110°,商丹带 -勉略带 (或大巴山带 )之间的山柞旬 -安康构造带是在古生代 -三叠纪南北向裂陷 -裂谷板内海相沉积盆地基础之上转化形成的 型造山带 ,它与东、西两侧的武当 -商南带、佛坪 -汉南带的组成、结构均不相同。南秦岭的山柞旬 -安康带开始从南向北以及后来再自北向南的两次逆冲推覆所形成的构造格局 ,与目前都认为该区是从北向南指向四川盆地的滑脱—逆冲式的薄皮构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笔者还简要讨论了 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陕西地矿信息中心!长安,
杨志华
;
张传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陕西地矿信息中心!长安,
张传林
;
朱立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陕西地矿信息中心!长安,
朱立华
;
邓亚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陕西地矿信息中心!长安,
邓亚婷
.
地学前缘,
1999,
(04)
:273
-282
[2]
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
杨志华
;
邓亚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
邓亚婷
.
陕西地质,
1999,
(02)
:16
-32
[3]
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
杨志华
;
李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
李勇
;
邓亚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
邓亚婷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2)
:2
-17
[4]
佛坪地区片麻岩套地质特征
[J].
张升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地勘局综合研究队!高陵,
张升全
;
张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地勘局综合研究队!高陵,
张飚
.
陕西地质,
1997,
(02)
:15
-20
[5]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国伟
;
董云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
董云鹏
;
姚安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
姚安平
.
陕西地质,
1997,
(02)
:1
-14
[6]
陕西省“八五”区调新进展
[J].
张拴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地质矿产厅地质科技处!西安市雁塔路北段号
张拴厚
.
陕西地质,
1997,
(01)
:38
-45
[7]
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地质学院
杨志华
.
地质论评,
1997,
(01)
:10
-16
[8]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新划分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地质学院
杨志华
.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3)
:44
-49
[9]
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
[J].
杨志华,苏生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地质学院
杨志华,苏生瑞
.
地质力学学报,
1995,
(03)
:38
-45
[10]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09)
←
1
2
3
→
共 22 条
[1]
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陕西地矿信息中心!长安,
杨志华
;
张传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陕西地矿信息中心!长安,
张传林
;
朱立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陕西地矿信息中心!长安,
朱立华
;
邓亚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陕西地矿信息中心!长安,
邓亚婷
.
地学前缘,
1999,
(04)
:273
-282
[2]
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
杨志华
;
邓亚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西安
邓亚婷
.
陕西地质,
1999,
(02)
:16
-32
[3]
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
杨志华
;
李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
李勇
;
邓亚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工程学院
邓亚婷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2)
:2
-17
[4]
佛坪地区片麻岩套地质特征
[J].
张升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地勘局综合研究队!高陵,
张升全
;
张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地勘局综合研究队!高陵,
张飚
.
陕西地质,
1997,
(02)
:15
-20
[5]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国伟
;
董云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
董云鹏
;
姚安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
姚安平
.
陕西地质,
1997,
(02)
:1
-14
[6]
陕西省“八五”区调新进展
[J].
张拴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地质矿产厅地质科技处!西安市雁塔路北段号
张拴厚
.
陕西地质,
1997,
(01)
:38
-45
[7]
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地质学院
杨志华
.
地质论评,
1997,
(01)
:10
-16
[8]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新划分
[J].
杨志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地质学院
杨志华
.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3)
:44
-49
[9]
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
[J].
杨志华,苏生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地质学院
杨志华,苏生瑞
.
地质力学学报,
1995,
(03)
:38
-45
[10]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09)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