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侵权获利赔偿的请求权基础研究

被引:18
作者
黄芬
机构
[1]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侵权获利赔偿; 不当得利; 不真正无因管理; 人格权;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9.04.012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0条、《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二次审议稿)第959条规定的侵权获利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并非不当得利返还,或不真正无因管理。侵权获利赔偿请求权并非独立的请求权,应当是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侵权获利赔偿并非对损害的计算方法的改变,而是颠覆了以实际损害为支点的侵权损害赔偿体系,以侵权人的获利作为确定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侵权获利赔偿请求权的生成与可商业化利用的人格要素的无形性、易被侵害性,以及权利主体难以证明实际损害、难以对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等特殊属性直接相关。侵权获利赔偿并不是惩罚性赔偿,在"填补损害"的功能之外,彰显了预防功能在人格权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主导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论人身权侵权获益赔偿的性质、功能与适用 [J].
孙良国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1, 29 (04) :154-163
[23]   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方式的法理与实践 [J].
杨彪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17 (03) :15-32
[24]  
损害赔偿法的重新构建:欧洲经验与欧洲趋势[J]. 海尔穆特·库奇奥,朱岩.法学家. 2009(03)
[25]   损害赔偿与民事责任 [J].
李承亮 .
法学研究, 2009, 31 (03) :13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