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方式的法理与实践

被引:8
作者
杨彪
机构
[1] 中山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 妨害源; 违法性; 适度性; 利益衡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采取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竞合的模式,侵权责任法亦承载预防损害的功能。依功能定位的不同,八种侵权责任方式可划分为损害预防与损害赔偿两大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同属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妨害与损害概念的趋同性造成了许多学术误解,区分二者实有必要,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针对妨害源而非损害结果应成为理论共识。非损害赔偿责任方式虽不适用侵权归责原则,但亦非绝对无条件,而应遵循以违法性为责任成立要件、适度性为责任范围要件的规则,同时予以适当限缩,以体现利益衡量的法学思想。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3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侵权责任违法性的基本立场 [J].
廖焕国 .
法学杂志, 2010, 31 (04) :47-50
[2]   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 [J].
王利明 .
法学家, 2010, (02) :85-94+178
[3]   论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 [J].
崔建远 .
中国法学, 2010, (02) :40-50
[4]   论侵权法中的防御请求权 [J].
王洪亮 .
北方法学, 2010, 4 (01) :46-54
[5]   受益型侵权行为研究——兼论损害赔偿法的晚近发展 [J].
杨彪 .
法商研究, 2009, 26 (05) :77-87
[7]   妨害排除与损害赔偿 [J].
王洪亮 .
法学研究, 2009, 31 (02) :57-70
[9]   论妨害排除请求权 [J].
冯珏 .
比较法研究, 2008, (04) :5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