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21
作者
张苏峻 [1 ,2 ]
黎艳明 [2 ,3 ]
周毅 [3 ]
苏志尧 [2 ]
机构
[1]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
[2]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3]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生态学; 桉树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影响因素; 粤西;
D O I
10.14067/j.cnki.1673-923x.2010.05.020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研究不同林龄桉树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分布对人工林土壤碳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2月,在粤西肇庆的1年生和3年生桉树人工林分别设置了100个调查样点,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坡位、坡向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同一土层在各林龄间差异不显著。样点Ⅰ—A、Ⅰ—B、Ⅲ—A、Ⅲ—B有机碳密度分别为6.87±0.23、4.09±0.10、6.99±0.27和4.02±0.12 kg.m-2。(2)有机碳密度在样点Ⅰ—A、Ⅰ—B、Ⅲ—A、Ⅲ—B均服从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分别为23.91%、18.14%、27.00%和21.41%,变异程度皆属于中等变异。(3)除自然含水量和石砾含量外,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但不同取样点,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密度、电导率、pH值、土壤氮磷钾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性不尽一致;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对样点Ⅰ—A、Ⅰ—B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表现出北坡显著高于南坡,下坡显著高于上坡,对样点Ⅲ—A、Ⅲ—B存在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4)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地形因子可解释有机碳密度47%~60%的信息量,各样点的主要决定因子及作用大小不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连栽对尾巨桉短周期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J].
梁宏温 ;
温远光 ;
温琳华 ;
殷庆仓 ;
黄锡泽 ;
周国福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242-4250
[2]   不同年龄巨桉人工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研究 [J].
袁渭阳 ;
李贤伟 ;
张健 ;
荣丽 .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 (03) :385-389
[3]   滇黔桂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张勇 ;
史学正 ;
于东升 ;
王洪杰 ;
孙维侠 ;
赵永存 .
土壤学报, 2009, 46 (03) :526-531
[4]  
祁连山北麓山体垂直带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张鹏,张涛,陈年来.应用生态学报. 2009(03)
[5]   不同环境因子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王红 ;
范志平 ;
邓东周 ;
陈德龙 ;
孙学凯 ;
高俊刚 ;
曾德慧 .
生态学杂志, 2008, (09) :1469-1475
[6]   地形对梭梭立地条件的影响I:坡位 [J].
柴仲平 ;
贾宏涛 ;
程路明 ;
张晓宏 ;
王西和 .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2) :56-58
[7]   海南岛桉树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生物量 [J].
杨再鸿 ;
杨小波 ;
李跃烈 ;
余雪标 ;
吴庆书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5) :25-27
[8]   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杨渺 ;
李贤伟 ;
张健 ;
薛波 .
草业学报, 2007, (04) :126-138
[9]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柠条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空间变异 [J].
张振国 ;
黄建成 ;
焦菊英 ;
白文娟 .
水土保持通报, 2007, (04) :114-120
[10]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斑表层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何志斌 ;
赵文智 ;
刘鹄 ;
苏永中 .
生态学报, 2006, (08) :2572-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