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29
作者
刘璐璐 [1 ,2 ]
曹巍 [2 ]
邵全琴 [2 ]
机构
[1] 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土地覆被; 对比分析;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7.02.018
中图分类号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基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2004年和2012年共4期土地覆被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对比分析了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近30 a来土地覆被与生态状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草地是两源区最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但黄河源区的草地面积占比比长江源区高17%,同时,长江源区存在永久冰川雪地及荒漠,黄河源区没有;从土地覆被状况来看,过去30 a黄河源区优于长江源区,长江源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平均为16.82%,黄河源区为38.84%;从土地覆被转类来看,过去30 a长江源区土地覆被总体变好,黄河源区则总体变差,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和20042012年3时段内,长江源区土地覆被经历了变差-好转-持续好转的变化过程,而黄河源区则是变差-显著变差-略有好转,且黄河源区土地覆被状况的变化程度较长江源区更为剧烈;长江源区因分布有大量的冰川、冻土,自20世纪90年代气温升高开始,冰川冻土融化,导致水体与沼泽面积扩张,后期叠加生态工程的积极影响,使得其土地覆被状况持续好转,黄河源区则因2004年以来暖湿的气候状况及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土地覆被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并逐渐呈现转好态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2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英文) [J].
刘宪锋 ;
张锦水 ;
朱秀芳 ;
潘耀忠 ;
刘焱序 ;
张东海 ;
林志慧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 24 (02) :288-302
[2]   近30年来长江源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J].
吴丹 ;
邵全琴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 (01) :61-69
[3]   三江源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李惠梅 ;
张安录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1) :124-130
[4]   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J].
刘宪锋 ;
任志远 ;
林志慧 ;
刘焱序 ;
张东海 .
地理学报, 2013, 68 (07) :897-908
[5]   1971-2010年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变化的空间特征 [J].
徐维新 ;
古松 ;
苏文将 ;
江莎 ;
校瑞香 ;
肖建设 ;
张娟 .
干旱区地理, 2012, 35 (01) :46-55
[6]   基于NDVI的三江源地区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J].
李辉霞 ;
刘国华 ;
傅伯杰 .
生态学报, 2011, 31 (19) :5495-5504
[7]   近30年黄河源头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J].
邴龙飞 ;
邵全琴 ;
刘纪远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03) :289-296
[8]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投资项目实施效果分析——以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为例 [J].
马松江 .
草业科学, 2010, 27 (09) :161-168
[9]   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与宏观生态变化特征 [J].
邵全琴 ;
赵志平 ;
刘纪远 ;
樊江文 .
地理研究, 2010, 29 (08) :1439-1451
[10]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J].
赵志平 ;
刘纪远 ;
邵全琴 .
地理科学, 2010, 30 (03) :4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