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29
作者
刘璐璐 [1 ,2 ]
曹巍 [2 ]
邵全琴 [2 ]
机构
[1] 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土地覆被; 对比分析;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7.02.018
中图分类号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基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2004年和2012年共4期土地覆被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对比分析了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近30 a来土地覆被与生态状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草地是两源区最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但黄河源区的草地面积占比比长江源区高17%,同时,长江源区存在永久冰川雪地及荒漠,黄河源区没有;从土地覆被状况来看,过去30 a黄河源区优于长江源区,长江源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平均为16.82%,黄河源区为38.84%;从土地覆被转类来看,过去30 a长江源区土地覆被总体变好,黄河源区则总体变差,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和20042012年3时段内,长江源区土地覆被经历了变差-好转-持续好转的变化过程,而黄河源区则是变差-显著变差-略有好转,且黄河源区土地覆被状况的变化程度较长江源区更为剧烈;长江源区因分布有大量的冰川、冻土,自20世纪90年代气温升高开始,冰川冻土融化,导致水体与沼泽面积扩张,后期叠加生态工程的积极影响,使得其土地覆被状况持续好转,黄河源区则因2004年以来暖湿的气候状况及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土地覆被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并逐渐呈现转好态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2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1]  
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M]. 科学出版社 , 邵全琴, 2012
[12]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刘纪远等著, 2005
[13]   近30年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J].
陈浩 ;
赵志平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 (03) :390-399
[14]   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J].
徐新良 ;
刘纪远 ;
邵全琴 ;
樊江文 .
地理研究, 2008, (04) :829-838+974
[15]   近30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英文) [J].
刘纪远 ;
徐新良 ;
邵全琴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03) :259-273
[16]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变化的NDVI记录 [J].
杨建平 ;
丁永建 ;
陈仁升 .
地理学报, 2005, (03) :467-478
[1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 [J].
于兴修 ;
杨桂山 ;
王瑶 .
地理科学, 2004, (05) :627-633
[18]   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算法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中的应用 [J].
沙占江 ;
马海州 ;
李玲琴 ;
周笃君 ;
曹广超 ;
欧立业 ;
黄华兵 ;
杨海镇 .
地理科学, 2004, (04) :477-483
[19]   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 [J].
王根绪 ;
丁永建 ;
王建 ;
刘时银 .
地理学报, 2004, (02) :163-173
[20]   长江源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J].
罗小勇 ;
唐文坚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3, (01) :47-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