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及油气意义

被引:30
作者
余一欣 [1 ]
周心怀 [2 ]
魏刚 [2 ]
汤良杰 [1 ]
徐长贵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关键词
渤海湾地区; 构造变换带; 正断层; 油气成藏; 地垒; 斜向背斜; 转换斜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和构造编图成果,分析了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的特征及其油气意义。渤海湾地区主要发育区域横向调节带和局部变换带两类构造变换带。区域横向调节带由北西向大型走滑断裂带组成,这些断裂带同时也是强地震活动带,将渤海海域地区分隔为北、中、南3段。局部变换带主要发育在相互作用的分段正断层的叠置区内。根据分段正断层的倾向及其组合特征,可将局部变换带分为转换斜坡型、斜向背斜型和地垒型3类。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具有重要的油气意义,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有利于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及控制油气运移过程等。
引用
收藏
页码:555 / 5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大港油田板桥凹陷构造变换带与油气富集 [J].
梁锋 ;
范军侠 ;
李宏伟 ;
侯伯刚 .
古地理学报, 2008, (01) :73-76
[2]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漆家福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04) :43-50
[3]   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造 [J].
陈书平 ;
漆家福 ;
王德仁 ;
程秀申 ;
赵衍彬 ;
徐振强 ;
解晨 ;
孙海龙 .
石油学报, 2007, (01) :43-49
[4]   东营凹陷北带转换带构造与储集体分布 [J].
孙向阳 ;
任建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1) :21-23
[5]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J].
徐杰 ;
马宗晋 ;
陈国光 ;
周本刚 ;
李祥根 ;
楚全芝 .
地学前缘, 2003, (S1) :193-198
[6]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 [J].
高战武 ;
徐杰 ;
宋长青 ;
孙键宝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01) :35-42+54
[7]   黄骅盆地一级构造变换带的特征与成因 [J].
邬光辉 ;
漆家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2) :29-32
[8]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J].
周建生 ;
杨池银 ;
陈发景 ;
陈昭年 .
现代地质, 1997, (04) :18-21+23-26
[9]   松辽盆地北部变换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胡望水,王燮培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2) :164-172
[10]   燕山地区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初步探讨 [J].
郑炳华 ;
虢顺民 ;
徐好民 .
地震地质, 1981, (02) :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