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论纲——“诉求—回应”互动模式的视角

被引:3
作者
侯明明
机构
[1] 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中国司法; 中国社会; 社会回应力; 社会回应性; 社会问题司法化; 反思性司法;
D O 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525
中图分类号
D926 [司法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中国社会的司法回应指向六大基本问题:为何回应、能否回应、如何回应、回应如何、回应提升与回应控制。相应次级表述为回应原因、回应能力、回应力度、回应效果、回应能力提升和回应力度控制。司法的社会回应力是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关键性构成要素,而回应力是由回应能力和回应力度构成,分别对应能力维度和理性维度。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实质在于其所内含的社会问题司法化的过程,亦即司法通过司法场域依据现代法律规范的社会问题反映、集中与解决。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效果通过回应风险的评估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估两个维度得以体现。中国司法如果在将来具备了同构于系统论者阐释的反思性,那么将会不断创新回应社会的新范式,且提升回应社会的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司法治理 [J].
王国龙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3 (07) :6-22+37
[3]   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信访终结与寻衅滋事 [J].
汪庆华 .
浙江社会科学, 2018, (01) :49-56
[4]   司法正义与社会正义的错位:类型、因素与启示——以热点案例为例证的分析 [J].
侯明明 .
学术论坛, 2017, 40 (06) :73-83
[5]   从行政治理到司法治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新选择 [J].
陈江 .
人民法治, 2017, (07) :7-9
[6]   司法公正与同理心正义 [J].
杜宴林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6) :102-120+207
[7]   中国司法透明指数实验报告——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法院为样本(2015) [J].
钱弘道 .
中国应用法学, 2017, (01) :122-140
[8]   法外知识与实践刑法观——刑法社会学的一个话题 [J].
马荣春 .
法治研究, 2016, (06) :82-96
[9]   论司法认同:危机与重建 [J].
吴英姿 .
中国法学, 2016, (03) :186-206
[10]   现阶段社会矛盾化解与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分析框架(英文) [J].
胡铭 ;
Huang Deyuan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6, 37 (02) :12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