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过程与未来趋向探析

被引:11
作者
鹿化煜 [1 ]
李郎平 [1 ]
弋双文 [1 ]
王先彦 [1 ]
Joseph AMason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关键词
沙漠-黄土沉积; 沉积和侵蚀;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中国北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规律以及未来趋向的认识有限。结合对沙漠沙地-黄土沉积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统计法和遥感分析的黄土堆积量估算以及现代降尘、地表侵蚀的观察研究,认为沙漠沙地-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这里既是堆积区,又是侵蚀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黄土比沙地沉积保存着更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水蚀和风蚀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存在,人类活动加强了侵蚀过程,但可能还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这一趋向。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沙地地区可能由于有效湿度减少变干而使风尘活动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沉积速率也将随之加快。
引用
收藏
页码:336 / 34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黄土高原25万年以来粉尘堆积与侵蚀的定量估算 [J].
李郎平 ;
鹿化煜 .
地理学报, 2010, 65 (01) :37-52
[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研究 [J].
许端阳 ;
康相武 ;
刘志丽 ;
庄大方 ;
潘剑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4) :516-528
[3]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aeolian sand in the Otindag dune field and Holocene climate change[J]. Joseph MASON,James SWINEHART,Ronald GOBLE.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06)
[4]   蒙古高原北部典型草原区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法研究 [J].
齐永青 ;
刘纪远 ;
师华定 ;
胡云锋 ;
庄大方 .
科学通报, 2008, (09) :1070-1076
[5]   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 [J].
李智广 ;
曹炜 ;
刘秉正 ;
罗志东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1) :57-62
[6]   近50年来黄土高原中部水土流失的时空演化特征 [J].
索安宁 ;
赵文喆 ;
王天明 ;
袁飞 ;
熊颖 ;
葛剑平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1) :90-97
[7]   中国北方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沙漠与黄土记录——以光释光年代为基础的直接对比 [J].
鹿化煜 ;
周亚利 ;
JMason ;
TStevens ;
弋双文 ;
JSwinehart .
第四纪研究, 2006, (06) :888-894
[8]  
An erosional hiatus in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revealed by closely spaced optical dating[J]. Thomas Steve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18)
[9]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J].
赵景波 ;
杜娟 ;
黄春长 .
中国沙漠, 2002, (03) :56-60
[10]   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期研究 [J].
杜娟 ;
赵景波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