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在恢复盆地沉降抬升史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30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孟为
机构
:
[1]
哥廷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西北大学地质系
来源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6年
/ S1期
关键词
:
磷灰石裂变径迹,沉降抬升史,冷却事件,热事件,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
070904 ;
摘要
:
对鄂尔多斯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深入分析表明.最迟23Ma以来盆地发生了一期由于快速抬升剥蚀引起的冷却事件.盆地东部以95m/Ma的速率抬升,造成约2000m的剥蚀量;而盆地西部则以56m/Ma的速率抬升,导致了约1000m的剥蚀量.盆地东、西部的差异抬升剥蚀导致了盆地现今微微西倾的构造面貌.这一抬升剥蚀事件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亚洲构造运动形式以挤压为主,转换为中新世以来以地壳增厚为主的结果.K-Ar年龄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分析表明,盆地在170-160Ma(中侏罗末)曾发生一期热事件,使古地温梯度达57℃/km,古热流值达96-109mw/m2.
引用
收藏
页码:238 / 24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孟为
.
沉积学报,
1996,
(03)
:13
-23
[2]
鄂尔多斯盆地志留-泥盆纪和侏罗纪热事件——伊利石K-Ar年龄证据
[J].
赵孟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德国,德国,德国,德国
赵孟为
;
Hans Ahrendt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德国,德国,德国,德国
Hans Ahrendt
;
Klaus Wemm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德国,德国,德国,德国
Klaus Wemmer
;
Hans-Jürgen Beh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德国,德国,德国,德国
Hans-Jürgen Behr
.
地质学报,
1996,
(02)
:186
-194
[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与地热史
[J].
赵孟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哥廷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
赵孟为
.
石油学报,
1996,
(02)
:15
-23
[4]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史
[J].
任战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任战利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3)
:339
-349
[5]
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在盆地地热史研究中的应用——对康铁笙等人裂变径迹资料的重新解释
[J].
赵孟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哥廷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
赵孟为
.
石油学报,
1992,
(04)
:1
-9
[6]
华北地区大型三叠纪原始沉积盆地的存在
[J].
刘绍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公司
刘绍龙
.
地质学报,
1986,
(02)
:128
-138
[7]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李吉均
;
文世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文世宣
;
张青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张青松
;
王富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王富葆
;
郑本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郑本兴
;
李炳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
-616
[8]
华北地台沉积建造[M]. 科学出版社 , 叶连俊著, 1983
←
1
→
共 8 条
[1]
K-Ar测年法在确定沉积岩成岩时代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孟为
.
沉积学报,
1996,
(03)
:13
-23
[2]
鄂尔多斯盆地志留-泥盆纪和侏罗纪热事件——伊利石K-Ar年龄证据
[J].
赵孟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德国,德国,德国,德国
赵孟为
;
Hans Ahrendt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德国,德国,德国,德国
Hans Ahrendt
;
Klaus Wemm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德国,德国,德国,德国
Klaus Wemmer
;
Hans-Jürgen Beh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格丁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德国,德国,德国,德国
Hans-Jürgen Behr
.
地质学报,
1996,
(02)
:186
-194
[3]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与地热史
[J].
赵孟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哥廷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
赵孟为
.
石油学报,
1996,
(02)
:15
-23
[4]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史
[J].
任战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任战利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3)
:339
-349
[5]
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在盆地地热史研究中的应用——对康铁笙等人裂变径迹资料的重新解释
[J].
赵孟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哥廷根大学地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所
赵孟为
.
石油学报,
1992,
(04)
:1
-9
[6]
华北地区大型三叠纪原始沉积盆地的存在
[J].
刘绍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公司
刘绍龙
.
地质学报,
1986,
(02)
:128
-138
[7]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李吉均
;
文世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文世宣
;
张青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张青松
;
王富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王富葆
;
郑本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郑本兴
;
李炳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
-616
[8]
华北地台沉积建造[M]. 科学出版社 , 叶连俊著, 198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