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策略

被引:22
作者
关昕
机构
[1] 北京民俗博物馆研究部
关键词
标志性文化事象; 文化空间; 群体传承;
D O I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0.01.001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综合性的遗产项目,往往是某一地域或群体的标志性文化事象,在具有核心象征的文化空间中进行以群体传承为主的综合性传承。对它的保护也应从其特征出发,从文化整体中切分主干文化环节,确定关键传承人,并注意将保护主体文化示范引导与民众自发传承相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J].
苑利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8 (02) :1-8+21
[3]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
董晓萍 .
文化遗产, 2009, (01) :9-13+157
[4]   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问题研究述评 [J].
苏全有 ;
韩洁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8 (01) :9-16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J].
巴莫曲布嫫 .
民族艺术, 2008, (01) :6-17
[6]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 [J].
萧放 .
文化遗产, 2008, (01) :127-132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 [J].
安德明 .
河南社会科学, 2008, (01) :14-20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 [J].
苑利 .
探索与争鸣, 2007, (07) :66-68
[9]   “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关昕 .
民俗研究, 2007, (02) :265-272
[10]   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J].
乌丙安 .
民间文化论坛, 2007, (01)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