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大地电磁深部结构及汶川地震(MS8.0)

被引:17
作者
朱迎堂 [1 ,2 ]
王绪本 [1 ,2 ]
余年 [1 ,3 ]
高树全 [1 ]
李坤 [2 ]
石岩峻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壳内低阻层; 逆冲构造; 大地电磁; 汶川地震; 龙门山;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MS 8.0地震使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本文通过震前完成的穿过龙门山构造带中段的松潘-中江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反演解释,揭示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其两侧松潘-甘孜褶皱带、川西前陆盆地地壳内部30km深处电性结构。龙门山构造带东侧四川盆地为上部较厚低阻沉积盖层之下存在连续稳定高阻的扬子基底特征,而以西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分上部和下部两部分,上部为高阻古生界夹低阻中新生界,下部(中下地壳)呈连续低阻层,推测可能存在一个连续稳定的壳内高导层。而龙门山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联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上部高阻及下部基底高阻,中间夹西倾低阻带,低阻带最厚10km,其深度从地表10km连续向西延伸至20km深处,与松潘-甘孜褶皱带15~20km的低阻层相连。这个异常低阻带可能是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向上移动的传输带,北川-映秀断层逆冲分量显然大于右行走滑分量,因此汶川地震属于右行平移-逆冲断裂型地震。
引用
收藏
页码:1769 / 177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四川汶川Ms 8.0地震报道 向地震中死难的同胞致哀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地质学报, 2008, (07) :1013-1017
[2]  
龙门山冲断带多层次滑脱带与滑脱构造变形[J]. 汤良杰,杨克明,金文正,吕志洲,余一欣.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3]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J].
金文正 ;
汤良杰 ;
杨克明 ;
万桂梅 ;
吕志洲 ;
余一欣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72-1080
[4]   松潘—邵阳大地电磁剖面深、浅部典型构造的解释 [J].
王运生 ;
王绪本 ;
苟量 ;
贾进斗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7, (02) :70-71+77
[5]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 [J].
王椿镛 ;
吴建平 ;
楼海 ;
常利军 ;
苏伟 .
地学前缘, 2006, (05) :349-359
[6]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40-51
[7]   青藏高原东北缘玛沁—兰州—靖边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J].
汤吉 ;
詹艳 ;
赵国泽 ;
邓前辉 ;
王继军 ;
陈小斌 ;
赵俊猛 ;
宣飞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205-1216
[8]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区地壳电性结构探测研究 [J].
詹艳 ;
赵国泽 ;
王继军 ;
汤吉 ;
陈小斌 ;
邓前辉 ;
宣飞 ;
赵俊猛 .
地震学报, 2005, (04) :431-440+466
[9]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特征 [J].
马晓冰 ;
孔祥儒 ;
刘宏兵 ;
闫永利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89-697
[10]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电性结构和地块变形关系的研究 [J].
赵国泽 ;
汤吉 ;
詹艳 ;
陈小斌 ;
卓贤军 ;
王继军 ;
宣飞 ;
邓前辉 ;
赵俊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0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