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耐旱性鉴定及耐旱指标筛选

被引:21
作者
谭静 [1 ,2 ,3 ]
刘帆 [4 ]
李自卫 [5 ]
王建华 [1 ]
番兴明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3] 云南大学农学院
[4] 大理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5] 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 耐旱性; 鉴定指标;
D O I
10.16213/j.cnki.scjas.2013.01.029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干旱是造成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首要原因。本研究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水分处理,设水分充足和干旱胁迫2个水平;副处理为玉米组合,包括145个杂交玉米新组合,试验期间收集与产量和耐旱性相关的主要农艺和生理性状,通过两个水分处理下各性状的比较、方差分析、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研究干旱对玉米各性状的影响以及各性状与产量和耐旱性的相关性,鉴定出与产量紧密相关且表达稳定、可可靠用于耐旱选择的鉴定指标,并筛选一批产量高、耐旱性强及其他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组合B119、B148、B85、B143、B95在2个水分处理下产量都高,其它性状也表现优良,是优良的高产、耐旱玉米新组合;筛选出株高、小区鲜重、百粒重、8叶期标准化植被指数这4个在两个水分处理下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的性状作为鉴定高产耐旱玉米品种的指标。研究结果对玉米耐旱性鉴定和耐旱玉米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为生产提供耐旱玉米品种,有助于缓解干旱对云南省玉米生产的影响,提高云南省的玉米生产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1]   采用参与式方法评估中国玉米研究的优先序 [J].
胡瑞法 ;
MengErikaCH ;
张世煌 ;
石晓华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06) :781-787
[22]   我国主要玉米自交系开花期耐旱性差异及改良 [J].
李新海 ;
高根来 ;
梁晓玲 ;
袁力行 ;
李明顺 ;
张世煌 .
作物学报, 2002, (05) :595-600
[23]   耐旱丰产玉米育种的探讨 [J].
肖荷霞 ;
陈建忠 ;
席国成 .
玉米科学, 2000, (01) :37-39
[24]   玉米耐旱性的生理生化和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 [J].
罗淑平 ;
员海燕 ;
山军建 ;
袁照年 ;
不详 .
作物杂志 , 1998, (S1) :86-94
[25]   玉米抗旱鉴定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J].
霍仕平,晏庆九,宋光英,许明陆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5, (03) :67-73
[26]   水分胁迫对玉米保护酶系活力及膜系统结构的影响 [J].
王茅雁,邵世勤,张建华,耿庆汉 .
华北农学报, 1995, (02) :43-49
[27]   干旱对玉米叶SOD、CAT及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简报) [J].
沈秀瑛 ;
徐世昌 ;
戴俊英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5, (03) :183-186
[28]   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J].
戴俊英 ;
沈秀瑛 ;
徐世昌 ;
王莲芝 ;
崔钦 ;
朱玉伦 .
作物学报, 1995, (03) :356-363
[29]   干旱对玉米幼苗PE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J].
董永华,史吉平,韩建民 ;
不详 .
玉米科学 , 1995, (02) :54-57
[30]   渗透胁迫对玉米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J].
李广敏,唐连顺,商振清,池书敏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