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明清时期旱灾与干旱气候事件初步研究

被引:12
作者
郁科科 [1 ]
赵景波 [1 ,2 ]
罗大成 [1 ]
机构
[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干旱灾害; 时空分布; 发生原因; 干旱等级; 河西走廊;
D O I
10.13866/j.azr.2011.02.006
中图分类号
S423 [旱灾];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通过对河西走廊明清时期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空间特征、成因以及气候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明清时期542年中共发生旱灾83次,平均6.5年发生1次。该地区旱灾可分为4个等级,轻度旱灾、中度旱灾、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分别发生13次、44次、19次和7次,发生频率依次为16%,53%,23%和8%。河西走廊明清时期旱灾在时间上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晚期为旱灾高频期,早期和中期为低频期,从早期到晚期旱灾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旱灾在空间上存在自东向西递减的显著差异,这主要是人类过度、不合理开发水资源的结果。该地区明清时期旱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开发河西绿洲加剧了旱灾的发生。河西走廊公元1763-1771年连续发生的旱灾确定为一次干旱气候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288 / 29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 [J].
潘春辉 .
中国农史, 2009, 28 (04) :123-130
[2]   1958-2006年河西走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 [J].
曹玲 ;
李岩瑛 ;
刘明春 ;
窦永祥 ;
杨晓玲 .
干旱区研究 , 2009, (05) :649-655
[3]   泾洛河流域元代干旱灾害初步研究 [J].
顾静 ;
赵景波 ;
周杰 ;
张佑印 .
地理研究, 2009, 28 (03) :663-672
[4]   1644-1911年宁夏西海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张允 ;
赵景波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 (05) :94-99
[5]   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研究 [J].
邵天杰 ;
赵景波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8, (11) :68-72
[6]   中国西北干旱区小冰期的湿度变化特征 [J].
陈建徽 ;
陈发虎 ;
张家武 ;
杨保 .
地理学报, 2008, (01) :23-33
[7]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 [J].
郑景云 ;
王绍武 .
地理学报, 2005, (01) :21-31
[8]   2001年张掖市异常干旱分析及防御对策 [J].
殷雪莲 ;
张德玉 .
干旱气象, 2004, (03) :38-43
[9]   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的空间异常分布及年代际变化 [J].
刘洪兰 ;
李栋梁 ;
郭江勇 .
冰川冻土, 2004, (01) :55-60
[10]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恢复祁连山地区近700年来气候变化 [J].
张志华 ;
吴祥定 .
科学通报, 1997, (08) :84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