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新视角:行星边界框架的源起、发展与展望

被引:29
作者
陈先鹏 [1 ]
方恺 [1 ]
彭建 [2 ]
刘爱原 [3 ]
机构
[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集美大学图书馆
关键词
承载力; 行星边界; 生物物理过程; 阈值; 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将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可承载限度之内,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行星边界框架所秉持的"地球系统观",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提供了新视角,一经提出便在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引发极大关注与热烈讨论。本文系统阐述了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演进,着重论述了该框架在国家、省域、市域和组织等不同尺度的发展与应用,深入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方向,并与传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行星边界框架以复杂系统稳态和突变理论为基础,是历史经验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对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框架由全球尺度向区域尺度拓展时,遵循自上而下分配与自下而上整合两条路径。当前行星边界框架中关于生物物理过程的尺度效应与交互机制的阐述较为薄弱,导致其变量选取与边界设置仍存较大争议,在与环境影响评价相整合、向社会经济维度拓展等方面面临方法学挑战。今后应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提升行星边界框架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等全球重大公共议题中的政策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513 / 531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讨论 [J].
封志明 ;
李鹏 .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 (09) :1475-1489
[2]   生态脆弱区榆林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J].
杨屹 ;
胡蝶 .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 (07) :1204-1217
[3]   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的变迁、分化及其综论 [J].
靳相木 ;
李陈 .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 (03) :526-540
[4]   西南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协调发展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J].
许明军 ;
杨子生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10) :1726-1738
[5]   全球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综合评估——基于碳、水、土地的足迹-边界整合分析 [J].
方恺 ;
段峥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04) :539-548
[6]   基于足迹家族和行星边界的主要国家环境可持续性多维评价 [J].
方恺 .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 (11) :1868-1875
[7]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J].
石忆邵 ;
尹昌应 ;
王贺封 ;
谭文垦 .
地理研究, 2013, 32 (01) :133-145
[8]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J].
张林波 ;
李文华 ;
刘孝富 ;
王维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878-888
[9]  
Target‐setting for ecological resilience: Are companies sett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argets in line with planetary thresholds?[J] . Merriam Haffar,Cory Searcy.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 2018 (7)
[10]  
Including nature in the food-energy-water nexus can improve sustainability across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J] . Rebecca J. Hanes,Varsha Gopalakrishnan,Bhavik R. Bakshi.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