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被引:16
作者
孙旭光
陈建平
王延斌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分校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吐哈盆地; 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 显微组分; 结构组成; 生烃潜力; 煤成油;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2.04.031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 ,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 ,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芳香结构含量相对较少 ;角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中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结构以及长链脂族结构 ;而丝质体则主要由芳香结构组成 ,脂族结构含量很少。显微组分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藻类体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角质体和镜质体的生烃潜力中等、而丝质体的生烃潜力则很低。对于吐哈盆地煤成油来说 ,由于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 ,并且生烃潜力也高 ,因此其具有高的液态烃产率、丝质体的产油率最小、角质体和镜质体的液态烃产率中等。由于镜质体是本区煤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因此 ,对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具有工业规模的油田来说 ,镜质体应该是主要的贡献组分之一。但对于富含藻类体的厚层状烛藻煤 ,由于它类型好 ,品质高、生烃潜力大、以中长链脂族结构为主 ,是煤成油最理想的源岩
引用
收藏
页码:721 / 7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新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烛藻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柳益群 ;
袁明生 ;
周立发 ;
张世焕 .
沉积学报, 2000, (04) :595-599
[2]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油气主力源岩探讨 [J].
陈建平 ;
黄第藩 ;
李晋超 ;
秦勇 .
地质学报, 1999, (02) :140-152
[3]   吐哈盆地煤及显微组分生烃模式 [J].
赵长毅 ;
程克明 .
科学通报, 1997, (19) :2102-2105
[4]   煤显微组分分离富集 [J].
孙旭光 ;
李荣西 ;
杜美利 .
中国煤田地质, 1997, (03) :26-27
[5]   吐哈盆地煤成烃主要贡献组分剖析 [J].
赵长毅 ;
程克明 ;
王飞宇 .
沉积学报, 1997, (02) :95-99
[6]   论富氢镜质组型腐殖煤──生油煤的一种新类型 [J].
赵师庆,吴观茂 .
中国煤田地质, 1995, (01) :77-81
[7]   吐-哈盆地煤中基质镜质体生烃潜力与特征 [J].
赵长毅 ;
何忠华 ;
程克明 ;
金奎励 ;
陈中凯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4, (21) :1979-1981